淺談制約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與教研對策
陳為詞 吳歧廷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學教學質量制約因素教研對策師資狀況教師素養
論文摘要:新形勢下制約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認真分析這些制約因素,研究相應對策,調整和優化有關教研工作,對于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調查研究制約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因素的基礎上,就提高教學質量,針對性地提出教研對策。
作為教學研究人員,我們特別注重到農村中學甚至是山區中學聽、評課,與教師座談、交流。在近幾年的聽課及視導檢查中,深感駐城中學與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顯著差別。這種差別,不僅僅體現在一年一度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上,也表現在學生的化學觀念和綜合素質上。分析制約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因素,研究相應的教研對策,有針對性地做好化學教研工作,努力縮小城鄉學生在化學意識、觀念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別,是新形勢下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每個化學教研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1制約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
1.1師資狀況
受城鄉生活環境、子女上學便利等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隊伍是不夠穩定的。盡管化學學科大多只在九年級一個年級開設,所需要的師資也不多,但由于前述原因,各地初中化學教師師資的分布很不均衡,在有些縣區(如山東臨沂市的平邑縣)的個別學校根本就沒有一個化學專業畢業的,學校領導不得不從相近學科的“富裕”教師中選拔兼課;同時,也有些學校(特別是駐城中學)則是“僧多粥少”,閑置了部分具有大專甚至本科學歷的化學教師,他們中的這些人不是進了實驗室就是去了教導處、圖書室或是兼任其他的學科。人力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困擾和阻礙了部分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1.2辦學條件
毋庸諱言,現在許多農村中學的辦學條件還比較差,辦學經費嚴重不足。且不說上網下載教學資料,一些學校連起碼的打印紙張都難以向教師提供,不少化學教師根本就沒有到外地參加學習或培訓的機會。化學實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當部分的學校化學實驗儀器破損、缺少嚴重,也幾乎沒有專門的實驗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于受條件或時間的限制,“講實驗”便成了普遍現象。長此以往,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又如何談起呢?這是制約化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客觀因素。
1.3教學管理
調查發現,在不少農村中學領導的心目中,化學是一門小學科、副科。教導處在安排課程表時,不是把化學排在上午的最后一節,就是排在下午的第一節或最后一節;化學教師用在準備實驗上的時間不給算工作量,而實驗室里即使有人從事實驗員的工作,多數也是管理房門而已,對化學教師的實驗教學幫助不大;在對教師量化考評時,同樣是一節課,化學科是語數外等學科工作量權重的80甚至更低……此外,由于多數學校的化學教師僅有1~2人,這也給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的開展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學校組織的公開課、推門聽課研討及教案評比等活動中也缺少學科內的指導與交流。
1.4教師素養
由于農村中學管理上的相對松散,加之缺少同學科教師間的競爭,致使個別化學教師養成了懶散的習慣,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大、晉了比較滿意職稱的教師,更是感到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孬干好一個樣,缺乏工作和學習的上進心與積極性;從專業素養上來看,面對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如何高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感到束手無策,更不必說制作課件、編制學案、整合與開發教學資源了。再者,化學新課程中很多問題的呈現已經多樣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再單一,很多答案也是開放性的,這令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把握起來增大了不少的難度。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依賴教材和教參的現象,照本宣科,缺乏對教材進行開發創新的能力,忽視利用身邊的、生動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難以引導學生去感悟化學新課程潛在的內涵,不能把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有效地融人教學過程之中。
此外,多數化學教師做班主任工作的經歷較少,缺少必要的管理經驗,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或分組實驗中表現得調控不力、措施不當,教學效果較差。
1.5生源質量
駐城中學尤其是民辦學校的擴招,導致農村中學生源銳減,家庭條件差、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的學生(留守少年)占了較大的比例。這些學生中的相當部分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想學、不愿學的厭學現象。缺少了父母的監管,失去了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再加上本身基礎普遍較差、學法不當,到了九年級學習化學時,除了開始學習新課時帶來的一絲新奇外,一經進入實質性的學習,就慢慢跟不上步伐了。這不能不說是制約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2提高農村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教研對策
農村中學的生源質量、辦學條件及師資隊伍建設是我們教研工作者難以左右的。我們所能夠做到的,是通過我們的工作引起管理者對化學學科的重視和對對化學教學的重視,通過多種途徑和教研活動轉變化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指導他們提高教學水平,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臺。
2.1精心組織專題研討活動
及時、精心組織專題研討活動,力促農村中學教師轉變觀念、提高素質。研討活動盡量包含公開課、經驗交流和專題報告等內容。研討的專題要根據聽課、視導中發現的問題來確定,如如何上好實驗探究課、如何處理習題、怎樣進行化學課的復習等。專題確定之后,就要緊緊圍繞相關內容確定恰當的上課人選,安排具備這方面經驗的老師提供交流材料,可能的話,也可請外地專家做專題報告。在安排上課人選的時候,要同時兼顧城鄉教師,既為更多的農村教師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也讓他們看到城鄉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究竟存在哪些差別。經驗交流材料盡可能多地讓農村中學教師來提供,給他們壓擔子,促使他們加強學習、及時總結,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激勵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教研人員對他們的信任和器重。公開課后的說課、評課及專題報告或教學指導意見是研討會的重點,可先安排上課教師說課,再安排骨干教師、教學能手或教研員來進行評課,最后進行互動式的提問、他評。評課的要點要緊緊圍繞專題進行、圍繞農村中學化學教學的突出問題進行,以體現公開課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2.2面對面進行教學指導
把教研工作的重心切實下移到基層農村中學,特別是向山區中學偏移,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針對不同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有計劃地探討、交流教學的熱點和疑點問題。將原來的“遙控教研”轉變為“上山下鄉”式的“田野教研”,由“集中教學指導”轉變為與教師面對面的“平等對話、交流合作”。聽課帶著問題聽,評課評在點子上。努力做到“三多一少”,即多鼓勵、多指導、多傾聽、少指責,體諒和理解農村教師的苦衷。調查發現,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最希望的專業指導方式是在“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上。 在一次視導聽課中,我們和某農村中學的一位化學老師結合上課情況談起了如何處理講授和練習的關系問題。這是一節“化學式與化合價”的新授課。教師認為“我班學生基礎差,這部分內容又是難點,你不多講學生就搞不懂”,于是在課堂上花大力氣、用長時間來講解,講不同類物質化學式的意義,講化合價的來歷,講怎樣根據化合價書寫物質的化學式…該講的講了,不該講的也講了,到了快下課時也沒有講完。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如坐云霧”,“講”不斷,理還亂。在評課中,我們引導教師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班上的學生,一下子聽這么多的內容,能接受得了嗎?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只是獲得了表面知識,沒有學會學習方法,不能從深層次上理解知識,更不會主動地去探究,表現在解題時就不會應變和遷移。然后我們分析得出,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習書寫化學式、為什么要和化合價結合起來去寫化學式?同時必須注重方法指導,邊講邊練,各個擊破教學的難點。在練習時,一定要把握準學生的起點,由易到難,分層進行。最后我們一起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教學理念上存在偏差,認為學生基礎較差,不講不行,殊不知這種低效的講解耗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對學生的能力提高非但沒有幫助,反而逐步形成惡性循環;二是講課追求大而全,恨不能包羅萬象,處處當作重點的結果便是沒有重點,學生無所適從;三是不了解學生的已有水平,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確定教學起點,一味地追求低起點、小步子。分析了講授和練習的關系及處理方法,在當天下午這位老師重新在另一個班級上這節課時,雖然講得少了,但由于注重了方法指導,練習到位,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2.3校際聯研,送課下鄉
針對本校內化學教師偏少難以開展研討交流的實際,大力開展校際間的聯研活動對提高教師素質水平就具有重要意義。開展校際聯研活動,不僅能夠拓寬教師視野,實現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相鄰農村中學的教師坐在一起,通過相互聽評課等活動,針對大家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一同研討,滿足了這些教師群體專業成長的需要。
要做好校際聯研活動,除了與相關學校領導的溝通和協調之外,關鍵是提前安排有關化學教師確定研討主體,準備交流材料,提高研討效果。如針對農村中學不能較好地開展實驗教學的實際,我們曾經進行過校際聯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許多好的對策,有的教師還把改進后的儀器裝置帶到了現場進行了展示。
(1)尋找實驗代用品。比如把礦泉水瓶改造成燒杯和漏斗,把藥瓶改造成試管和量筒;用廢金屬代替化學實驗中鋁、鐵、銅;用植物的花、葉自制酸堿指示劑等。這樣做,不僅有助于解決實驗儀器、藥品的短缺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節約和環保意識,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2)改進儀器裝置或實驗內容。如使用常見的藥瓶、軟管等組合成制取氣體的裝置;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不必制作紫色小花而采取增加對比實驗的方法同樣能讓學生獲得信服的證據,即先將二氧化碳分別通人2支盛有蒸餾水的試管中,此時都看不出有明顯的變化,一支留做對比,向另一支里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立即會變為紅色,將變紅的溶液加熱后又恢復為原來的紫色。
(3)給學生列出可以作為實驗代用品的儀器、藥品,組織學生搜集、整理、分類,建立化學實驗角,讓有余力、感興趣的同學在課余時間不受時問限制的去撥弄一番。
送課下鄉,是發揮駐城中學的優秀教師資源、實現取長補短的重要途經之一。由于駐城中學的師資力量較為雄厚,適時組織這些學校的骨干教師到農村中學上示范課,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說課、研討再讓聽課的農村中學老師稍做準備后同題上課,再說課、再研討,這種跟蹤式的教研活動,既讓他們相互學習、借鑒,又為他們牽線搭橋,為今后的學習與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送課下鄉,不單單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更應結合學校、學生實際思考和討論教學的方式、方法問題如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之一,在送課下鄉的過程中,我們曾對此進行了探討。大家認為,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是緊密相關的,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4開展教學案例、課件評比以及教學基本功大賽等活動
除了定期開展的課堂教學比賽、論文評比之外大力進行教學案例、課件評比以及教學基本功大賽等活動,及時發現素質比較全面、能力較強的教師并重點進行指導和培養,在條件相近的情況下,盡可能推薦農村中學的教師作為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尤其是對有兩名以上化學教師的學校,盡力把他們的化學教研組長培養成為骨干教師。可以說,一個好的教研組長就是一個好的教研組,這個學校的化學教學質量就會大為提高。
經常為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選編一些實用性強的教案設計、課件制作等方面的材料,把教學案例評比中的優秀教案結集印發,定期為這些學校的老師提供單元或階段性檢測試題,征集他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意見,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與協調,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進行材料指導的主題內容。
2.5借助網絡平臺,與農村化學教師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的普及,許多縣區教育局或教研部門都有了自己的網站,通過建立博客、公共郵箱、QQ群等方式,能進一步拓寬教研工作的空間,使教研員和學科教師之間隨時進行雙向甚至多向交流,從而打破時空界限,隨時營造教研活動空間,這既能方便、快捷地聽到農村中學教師的心聲,也便于及時發現和解決他們在教學教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向教師傳輸優質的教學資源。
化學教研員必須高度關注農村中學化學教學問題,要善于“扶危濟困”,經常與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溝通并了解教學情況,及時組織針對農村中學化學教學問題的教研活動,服務好農村、服務好農村中學、服務好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和學生。只有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學質量上去了,你所服務的區域的整體教學質量才能全面提高,這是我們每個化學教研員的重要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