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釋中學語文教學中儒家道德文化的滲透
姜曉英
【論文關鍵詞】中學語文儒家道德職業道德滲透
【論文摘要】孔子關于做人的思想及其價值觀:做人要正直磊落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誠信守正。語文教學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徑:以自身高尚的職業道德去影響學生;以儒家經典中的語言話語引導學生;汲取其中的學習方法的精華,為我所用;以課堂為主陣地,使其成為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 中華民族以五千年的道德文化著稱于世,儒家和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底蘊和深刻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命脈相傳的不竭資源。在今天,儒家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語文教學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教育活動,必須與時俱進,反思過去常規性的教學模式,改變以應試為目標的教學理論克服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建立一種具有人文性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而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把人培養成有道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語文教育活動包含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教學因素。語文作為一門傳統學科,應當主動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幾千年的燦爛文化重新煥發出它的生機。在當今社會,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挑戰和國內改革開放的觀念,帶來的是教育理論、用人觀念、生活觀念的改觀,在這種背景之下提倡儒家的道德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時代價值。 一、孔子關于做人的思想及其價值觀 (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認為:“人之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頭。 (二)做人要重視“仁德” 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瑾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人而不仁,如何禮?人而不仁如樂何?”是說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三)仁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近仁。”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即恭瑾、寬厚、信實、勤敏、慈惠。對人恭瑾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勉就會伍德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四)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講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的全面性,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活動在于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 (五)誠信守正 儒教在社會人際交往的為人處世中強調誠信守正,把誠信作為立人、立國、立世之本。誠信是真實無妄的意思;守正是誠意正心,保持正道而不邪。誠體現了天道的真實無妄的品德,人道效法天道真實無妄品德,這便是“誠之者”“思誠者”。誠信在本質上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是人在效法、遵循天道的真實無妄中所獲得的本性和合法性。誠信守正也是立人之本,是個體道德的基石。一個人立足于世,與社會、他人以至自然交往,因此說,誠信是人類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