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指導
葉媛婷
論文關鍵詞: 課外閱讀興趣方法活動
論文摘要: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使學生養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而激發興趣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前提;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在此基礎上要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還要開展各項活動,使課外閱讀更持久地促進學生成長。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對7—9年級學生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1]這表明,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創設良好的條件指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滿足學生的喜讀欲。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從滿足其喜讀欲入手,就能大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一般地說,中學生最喜歡讀情節緊張離奇、曲折有趣的童話、寓言、故事和小說等通俗易懂的作品。所以指導學生閱讀可以從一些內容淺顯、篇幅短小而且有吸引力的書籍開始,如《中華成語故事》、《安徒生童話》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薦課外讀物:低年級以“形象思維”為主,推薦一些如傳記、寓言、童話、小說等可讀性強的文學讀物;高年級以“邏輯思維”為主,推薦一些文學名著和哲學理論書籍。 2.讀物介紹激趣。讀物的介紹方式、方法至關重要。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讀物介紹往往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喚起他們一睹為快、非讀不可的欲望。 (1)借用名家(媒體)的評價。在不少名家著作中,都談到他們的讀書體會或者對某篇文章的評價,各類媒體也開辟有專門的評書薦書欄目,教師如能將這些材料提供給學生,就能借助名人和媒體宣傳評介的影響,增強讀物的吸引力。 (2)朗讀精彩片段。聲情并茂地朗讀作品中優美的段落或講述其中引人入勝的故事片段,也可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致。如介紹朱自清的作品,就可朗讀《荷塘月色》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推薦《三國演義》,可以講述“諸葛亮巧施空城計”的情節,使學生產生恨不得馬上閱讀的欲望。 (3)設疑惑,造懸念。情節曲折的小說、故事、童話等可圍繞讀物的內容,提出令人疑惑的問題,或敘述離奇的情節片段,或敘述內容至高潮處戛然而止,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如可以這樣激趣:“魯濱遜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請大家看看《魯濱遜漂流記》吧。” 3.利用影視劇激趣。我們常看到這種現象:一部影視劇在熱播,它的小說或劇本也同時十分暢銷,這說明影視劇也是激發兒童閱讀動機、引起其閱讀興趣的手段之一。如看了動畫片《西游記》,他們就很想去讀一讀同名小說《西游記》;看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們就很想看一看原著。現在優秀影視劇精彩紛呈,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促讀手段,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 教師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有意識、有計劃地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引導,這樣既能使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又保證課外閱讀的時間。 1.同步閱讀。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與教科書內容相關的文章與課文一起同步閱讀,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內課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每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一篇課內的講讀課,在學生掌握了課內知識點后,按單元的教學要求,從題材、結構、主題或單項或多項內容與一篇課外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例如,在教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選了劉紹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園》,使學生了解百草園的現狀,更深深地被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動。學生通過同步閱讀,從課文向課外輻射,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2.利用好課前三分鐘。教師可利用每節語文課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學生把最近讀到的、覺得有價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講的形式向同學們作推薦介紹。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價值、內容概要或基本觀點及自己在閱讀中感觸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課按學號輪流,每次演講后,教師適當做些點評。
3.開設課外閱讀課。每星期開設一節課外閱讀課,由教師選擇或閱讀輪值小組向全班同學推薦,閱讀一篇不超過2000字的文章。課前,教師把文章打印成文,發給學生。課外閱讀課由教師導讀—學生自讀—相互討論—進行小結,這四個基本環節構成。其中,討論這個環節尤為重要。它不僅讓學生交流閱讀體會,同時還檢查了學生的閱讀情況。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匯報閱讀體會的積極性,注意討論的質量,提問要有思維價值。例如,在學生自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之后,教師可從小說的結尾切入,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覺得小說的結尾如何?文章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結尾?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 呂叔湘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可以受用一輩子。”[2]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 1.瀏覽性泛讀。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的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要教給學生掃讀、跳讀的方法,培養學生吸收、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效益。 2.品味性精讀。有的文章語言雋永,運用典范,以這些作品為憑借,逐漸培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如在指導學生讀那些描寫優美景色的寫景文章和敘述性的精彩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準確的詞,描寫精美的句、段細細品讀、展開想象,然后把自己認為好的詞句段摘抄下來,熟讀成誦。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大腦中閃現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隨時記錄下來,形成心得體會。
3.輔助性“筆讀”。“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古今大師們成功的閱讀經驗,對于今天的每一個閱讀者來說,仍然是一種好方法。有閱讀就應有“圈、點、勾、畫”,有批注,有摘抄,有寫作體會等習慣。將有價值的文句、觀點摘錄本中,用做筆記的方法輔助閱讀,旨在養成“開卷必記”、“讀思結合”的閱讀習慣。 四、開展課外活動引導閱讀 中學生的意識和品質正處于逐步發展之中,他們往往缺乏堅持閱讀的恒心。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并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堅持閱讀,除此以外,課外閱讀活動還可以促進學生互相交流,資源共享。 1.讀書交流會。讀書交流活動可以分小組、班級、學校進行。可采取人人發言、輪流發言、代表發言、抽簽發言等方式。交流的內容很多,一般每次活動確定一個主題,如細品優美詞句、復述精彩段落、暢談感想體會、排演角色和新書介紹等。交流會上,學生通過輪流主持最終達到全員參與。如童話等文藝性讀物,讀完后可以指導學生改編成小劇本,讓學生按人物角色化裝表演,表演后再組織學生對其中的人、事、物進行討論評價,從而使學生感受美、評價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2.舉辦各類競賽活動,以賽促讀。如開展閱讀知識競賽、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等競賽活動。競賽活動可以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課外閱讀活動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同時還可以測練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使他們在比較中知長短、長見識。 3.“記”“編”結合。所謂“記”“編”結合,就是把讀書筆記和編手抄報結合起來,由于學生在知識背景,文化結構,個人見識,情感需要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其審美感悟也自然存在差異。如果說自由閱讀是披沙揀金,那么每月舉辦一期手抄報則是聚金成塔。手抄報除考慮版面,欄目設計外,在要求選文內容覆蓋面廣,而且質量高。每期手抄報都進行評選,并把優秀作品張貼在學校的廣場,讓全校師生欣賞、品評。這一張貼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辦報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3]廣大教師應該以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為己任,把學生的眼光引向課堂外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讓中華民族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使語文教育追趕時代、超越課堂,開辟出一片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