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特殊群體兒童的家庭教育

郭阿蘇

論文摘要: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也是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面對經濟全球化、市場化趨勢,福建農村出國人員和外出務工人員、流動人員逐年增多,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日益突出。近幾年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三種特殊群體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存在著薄弱環節,即流動人員的子女;大量出國人員或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即“留守孩”;單親(或雙親)服刑人員的子女。我們在這暫且統稱他們為特殊群體兒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特殊群體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為此,很有必要了解特殊群體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談談解決這類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論文關鍵詞:家庭教育工作 兒童 群體 外出務工人員 出國人員 流動人員 經濟全球化 市場化趨勢

一、特殊群體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2004年11月,省婦聯成立了由省婦聯主席任組長,廈門大學、福建師大、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的1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參加的特殊群體家庭教育工作課題組,組織開展了“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留守孩”家庭教育、“服刑人員子女家庭教育”等課題的調研。采用訪談、實地考察、上門走訪、召開會座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先后在廈門、福州、泉州、莆田、龍巖5個市、部分縣(區)及福建省女子監獄、榕城監獄和專門收容撫養無家可歸的服刑人員子女的閩侯縣善恩園,發放調查問卷1萬多份,走訪家庭100多戶,與300多個兒童和400多位家長座談。

調查結果表明,特殊群體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生活艱難、中途輟學。相當部分流動家庭曾因借讀贊助費太高導致孩子失學;特別是單親或雙親服刑的家庭,生活條件普遍較差,經濟困難不僅造成孩子中途輟學,有的甚至連生存條件都受到威脅,更談不上家庭教育。

(二)撫養人素質不高,難以實施家教。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文化程度、教育觀念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留守孩”代養人多為祖輩,據泉州、福州、沙縣三地調查,78%的代養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較低,難以實施家庭教育;服刑人員大多自身素質較差,子女往往從小就受到不良影響。

(三)情感缺失,人格發展受阻。由于流動兒童父母的社會地位低、住所不定,“留守孩”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交流和溝通,父母服刑的子女因父母服刑帶來強烈刺激和巨大落差,這些孩子從小就失愛、失教、失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或暴躁、攻擊、逃學等行為,學業成績差。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將有可能成為兒童產生反社會行為的重要原因,成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源頭。

二、特殊群體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策略

(一)廣泛宣傳,為開展特殊群體兒童家教工作營造良好氛圍。發揮媒體傳播覆蓋面廣的優勢,制作專題科學家教節目,廣泛傳播家教知識。去年以來,省婦聯與福建教育電視臺聯合開辟了《科學家教》專題節目,以“生活篇”、“學習篇”、“心理篇”、“缺失家庭教育篇”、“環境影響篇”、“情商培養篇”等為主題,制作專題節目60多期。最近,《科學家教》節目改版為《家長》后,從每周1期增加為每周5期,把訪談形式改為案例分析,通過案例說明一個道理,指明一個方向,進一步增強家教節目的針對性,受到廣大家長歡迎。

(二)立足社區,發動各方力量共同關心特殊孩子教育問題。社區家庭教育工作是婦聯工作進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開展社區特殊群體兒童的家教工作,全省各級婦聯積極協調,促進社區建立家教委員會,由社區牽頭,學校、婦聯、關工委、派出所等有關部門互相配合,共同關心特殊群體孩子的教育問題。

1、強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并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要將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和研究,制定和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減少或取消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學校上學的借讀費,改善農民工子弟就學條件,使留守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與城市兒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速提高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讓農村群眾就近務工,從而減少留守兒童。三是政府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使寄宿學校變成留守兒童“暫時的家”,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兒童教育中,學校應義不容辭地發揮主導作用:一是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師生談心制度》、《家訪制度》、《心理咨詢教師工作制度》、《課外學習小組活動制度》、《校外義務輔導員工作職責》等有關規章制度,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所在學校和校外教導員、代管人進行溝通),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三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加大疏導力度,創造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創設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親情熱線電話等,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四是農村中小學班主任和老師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五是創新家長學校機制,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育培訓,給予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提高監護人的家教水平和監護能力,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充分利用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之機,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培訓班,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家教知識和方法。 3、充分發揮(村)社區功能,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教育是家庭、學校、村(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絕大部分農村地區,村(社區)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得村(社區)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區)可建立家教咨詢站、家教服務站、農村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由村(社區)黨支部領導,團支部、婦代會直接組織和開展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服務、家教服務工作;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隊伍,動員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組織他們深入留守兒童家庭開展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心有人愛,難有人幫”;有條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動室開展一些集娛樂和教育為一體的活動,使留守兒童有地方活動、娛樂,改變單調的生活;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兒童社會服務機構,為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加強同社區、村組和家庭的聯系,形成政府、村(社區)、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4、整合社會資源,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齊抓共管。文明辦要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到“三個文明”建設中,總結交流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成功經驗,評比、表彰基層開展留守兒童工作的先進典型。婦聯要充分發揮聯系各界婦女的特殊作用,廣泛開展“代理媽媽”活動,給予留守學生尤其是沒有監護人的留守學生更具體的愛,組織留守母親接受文化教育、健康育和心理健康,提高她們的素質,更好地承擔起對留守子女的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共青團可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團(隊)活動,培養留守兒童先進典型,組織城市兒童和留守兒童開展手拉手、獻愛心等交流活動,增進友誼,共同成長;各級關工委要發揮“五老”優勢和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與有特殊困難和問題的留守兒童結對“一幫一”“多幫一”對子,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親情和關愛。文化部門要加大不良文化市場的專項整治力度,鏟除毒害未成年人精神的“有毒”文化。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濟困助學服務,通過實施“兩免一補”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通過“春蕾計劃”、“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資金,幫助貧困留守兒童完成學業;通過開展“手拉手”、“一幫一”、城鄉幫扶等系列活動,為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要發揮社會化協調機制、法制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三)積極開展服刑人員子女的教育工作,建立集寄養、看護、教育于一體的“家庭”。

如我省于2000年創辦了第一所代養無家可歸的服刑人員子女的社會福利機構——善恩園。該園本著“讓臨時孤兒有個溫暖的家”的宗旨,至今已收容70多名無家可歸的孩子,年齡最大的18歲,最小的只有幾個月,他們大多數在當地中小學就讀。為開展服刑人員子女的教育工作,省婦聯經常組織家教專家到善恩園與孩子和代養人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性格異常的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指導與行為矯正。在省婦聯和省家教專家的督導下,善恩園的老師們根據孩子的特點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重點進行文明禮貌、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教育。經過3年多的努力,那些剛入園時心態扭曲、性格暴戾、任性、散漫、不講衛生的孩子,逐漸從昔日的陰影中走出來,學會了善良與感激,找回了愛心與誠實,行為變得文明禮貌,逐漸成為一個熱愛集體、積極向上的好孩子。如來自漳州的吳華榮,10年前父親被判刑入獄,母親離家出走,他在遭人嫌棄中度過了童年,來園時性格粗暴,經常欺負其他孩子,搶別人的東西。經過善恩園老師和省家教專家的教育,現在他能禮讓甚至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與小朋友和睦相處。如今,善恩園里有些孩子還被就讀學校評為“三好學生”,今年還有一個孩子考上了省重點中學,不少服刑的父母被孩子的進步所激勵,自己因表現好而被減刑。最近,我省的三明市和福州市又各建了一所善恩園,為無家可歸的服刑人員子女營造溫暖的家。

總之,開展特殊群體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必須不斷研究解決家庭教育中的新問題,才能使家庭教育工作與時俱進;家教工作必須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協調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家教工作,才能使特殊群體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讓這些特殊群體兒童感受到更多的愛與關懷。在今后較長的時間里,這個群體可能還將繼續擴大,特殊群體兒童問題是涉及一代農村未成年兒童健康成長、農村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是關系家庭和睦、社會穩定、民族發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及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繼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推進特殊群體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做出新貢獻。讓他們與其他孩子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