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
楊麗坤
【摘要】:本文就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動機的有關問題進行論述,力求從中探索新課程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學習動機;激發;語文教學 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理想等。學習中的動機是學習的直接原因,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上,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增強學習的效果,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據多家有關調查,在中學全部課程中,語文課的受歡迎程度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而近年來,我們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是,如果學習的主體——學生,還是處于過去那種被動的學習狀態的話,那么教學改革的結果最終還是不能讓人滿意的。因此,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了廣大語文教師努力探討的一個重大課題。
變被動為主動,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己“要學”、“想學”、“愛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這一點,就事半功倍了。那么怎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給以內在的驅策和激勵呢?筆者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與探索:
一、引導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價值,使學生“要學”語文
不少學生,并不是缺乏學好語文的天分,而是由于基礎本來就不好,思想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他們錯誤地認為,學習語文沒什么用,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迫于無奈的;而學好語文又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自己基礎差,沒那么容易提高;考試時,語文成績拉開距離相對其他科目又沒那么大。既然如此,何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學科上,爭取用其他學科的優勢彌補語文帶來的不足呢?這是傳統應試教育的流毒給這部分學生意識上的影響。由于這種影響,學生看不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正被擺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蔽覀兛梢院敛豢鋸埖卣f:語文學科是基礎的基礎,是百科之母。學理科的學生,學不好語文他們的理科學習也會受到影響,因為語言的訓練,不僅關系到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還關乎到分析和研究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語文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學習之累,而是有效的學習助力。至于文科生,那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如果從全面塑造學生人格來看,語文科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語文中有大量思想與藝術俱佳的文學作品。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生活依舊陰晴圓缺,依舊悲歡離合,生活中作為“本質”的東西是不變的。文學與人生息息相通的,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在關鍵的時刻,文學依然能給我們以希望和勇氣。當今學生面臨的困惑越來越多,對某些社會現象的不滿,對未來的茫然,對人性的困惑……所有的這些,或許當我們沉下心來閱讀文學作品,與過來人進行精神交流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方向與答案。這正是語文學習的價值。學會使用祖國的語言,能為以后的工作和繼續學習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獲取了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斷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從理性上認識語文學習的價值,使他們自覺主動的接近語文,“要學”語文,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動機的一個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提高語文課的吸引力,引入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進而觸碰學生心中的情感之弦,實現從理性的“我要學”到感性的“我想學”和“我愛學”的轉變。
二、提高語文課的吸引力,使學生“想學”語文
由于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中學語文“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師生都圍繞著各種各樣的標準化試題轉。這使得最具“人文”精神的語文課失去了活的靈魂,使得豐滿有靈氣的語文課,被活生生地剝掉了血肉,只剩下骨頭。語文課失去了吸引力,學生自然不想學。因此,提高語文課的吸引力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動機的關鍵。
1.凸顯語文的人文性特征。語文富含人文性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當中美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美感、積極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也能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內容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這幾點: 其一,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寫作的一大內容。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幽深、恬淡;王唯“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蒼茫遼闊;蘇東坡“大江東去”雄渾壯闊……這些自然美景無不滲透、浸染著作者的感情。引導學生由景入情,教學時我們可以運用“讀想法”,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把抽象的語言化作美麗的畫印入腦海。其二,形象美。文學作品通過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有著美好的情操和人格。英勇善戰的花木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雖敗猶榮,靈魂高貴的斯科特探險隊員們……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認識這些生活中很少見、甚至不可能見到的形象,可以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閱歷,同時激發學生追求高尚的人生和崇高的理想。其三,情感美。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充滿激情的文學作品。李密的《陳情表》,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的拳拳絮語,懇切動人;林覺民的《與妻書》,充滿了犧牲一已、換取全國同胞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大義凜然,言詞懇切,讀之痛徹肺腑;朱自清的《背影》樸實恬淡的語言背后隱藏無限的愧疚與深情,讀來回腸蕩氣。引導學生領悟這些人間摯情,必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動,從而凈化心靈,走向高貴。
2.激活學生的思維。把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更壞的是根據教參把結論念下來,讓學生筆記。這樣的方法,不但把課堂應有的活躍扼殺了,更糟糕的是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扼殺了——誰也不會認為當“留聲機”是一件有趣的事。要提高課堂吸引力,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機,筆者認為,設置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當然,這遠非變“滿堂灌”為“滿堂問”就可以達到的。其中關鍵在于設置的問題一定要有思考的價值,有思維的深度。深入研究文本,找尋文中不和諧的音符,或矛盾的語句,或反常的說法,在這些關鍵處做文章往往是設置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的有效途徑。 激活學生思維,教師又可以設置一些具有廣闊想象空間的問題。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于勒并非窮困潦倒而是發了大財,衣錦還鄉,那菲利普夫婦和若瑟夫會各有怎樣的表現?在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從相反的方向提出了這個問題,充滿了想象的刺激,定能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使課堂更加精彩。 3.教師練“內功”,增強人格魅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苯處煹慕虒W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還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特點。教師要不斷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完善的形象,善于運用“情感教育”,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使教學別開生面,生氣盎然。教師要學習和積累各種知識,豐富和充實自己,未雨綢繆,有了深厚的功底,在課堂上才能出口成章,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對語文老師來說造詣越深,講課時就越能深入淺出,入木三分,引人入勝。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善于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充分調動知識積累,進行繪聲繪色的藝術傳授,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教師的語言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接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激發學生愛學語文的基本手段。課堂語言是否清晰、準確、簡練、生動,是否有藝術感染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每篇課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歡樂,或悲傷;或熱愛,或憎惡;或抑揚,或低沉……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有時像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時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有時像江河奔流,一瀉千里。“情動于中而溢于言表”,飽含情感的語言才能成為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催化劑,才能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教師還要真誠平等對待學生,創造出生動和諧的教學氣氛,這樣才有利于與學生進行雙向交流,提高語文課堂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
三、引入激勵機制,使學生體驗成功,“愛學”語文。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比欢诂F實中,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語文勞動價值(包括課堂發言、課內外作業、考查考試等)肯定得少,否定得多;表揚得少,批評得多。久而久之,學生逐漸產生自卑心理,失去了語文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因此,引入激勵機制,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提高其自信心,對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1.調整語文課堂的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學生正襟危坐;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獲取知識的途徑。單一、陳舊的課堂形式已經使學生膩煩。教師何不退居“二線”,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呢?在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時,筆者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通過鉆研課本、查閱資料分別完成“羅布泊今昔對比”、“文章寫法探究”、“看看我們的世界”、“環保宣言、警語創作”四個板塊,并在課堂上展示。而教師只是在準備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方向性的指導。這樣的嘗試不但沒有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相反還使學生學得更主動,對知識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2.開展課外活動,調動一切激勵手段,肯定學生的勞動價值。 以往的教學中“一切為了考試”,課堂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而大部分的學生卻是灰溜溜的。其實,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和創設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辦主題報紙、朗誦會、講演比賽、征文比賽、參觀訪問、成立文學社等等。在活動中,教師努力挖掘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表揚。學生投身其中,興味盎然,情緒愉悅,學習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按照B.F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得到獎勵,該行為就會趨向重復;反之,則會減少重復。激勵作為一種正強化,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學習熱情和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對于學生語文學習乃至其他科目,甚至他們的人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學習興趣的培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它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內在的趨向性和選擇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和達到目標需要采取的步驟和方法。"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區別是明顯的。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的意義。這是語文教師必須明白的。學習過程中的步驟方法是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摸索的,要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要幫助學生明確達到目標的方法。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語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加強閱讀能力、分析評價能力的訓練。
(2)、使學生參加力所能力及的學習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和愉快;以生動活潑的方法使學生了解語文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引起他們進一步探討的認知需要;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做一些實際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
(3)、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小組、興趣小組。小組的活動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組織黑板報小組、閱讀小組、古詩文學習小組,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編輯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從而使學生對語文教學產生強烈的學習意愿,促使他們向語文學科的高峰邁進,小組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鞏固和提高。
4、科學地運用獎勵和懲罰 。學習動機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和激發還要恰當地使用獎勵和懲罰,還要講求以下原則: (1)、獎勵要以精神獎勵為主。語文課上一個肯定的評價,一個微笑,甚至輕微的點頭表示贊許都是對學生的精神獎勵。表揚、夸獎、恰當地評價學生也能從心理上促使學生進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不要把獎勵物化,物質獎勵可以有一點但不能成為主要的。獎勵要與學生的實際付出相適應,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特別加以表揚;對小的進步不能大大地表揚,這樣不利于學生的進取心。另外,對一個學生這些獎勵不能用得太久。(2)、懲罰更要恰當地使用。懲罰只能偶然使用,如果經常使用,就根本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也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受懲罰。這樣學生才能記住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同時給學生一個可選的方法,以獲得某種強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機是教師面臨一個相當重要而困難的任務。而且隨著學生生活中的高強度誘因刺激的增加,語文學習很容易被學生認為是單調、呆板、沒有生機的,所以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是十分必要的。幾年來的教學經驗與科學的理化相結合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本是充滿魅力的學科,語文課堂本是充滿情感感染力與思維沖擊力的時光。教師要善于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之美,在語文的世界中翱翔。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S].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黃賜義.實施新課程的困惑與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