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
李俊璽 趙曉慧
【論文關鍵詞】當代學生 逆反心理 產生 消除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獨生子女逐漸增多,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學生家長管理學生的時間減少,大部分學生回家后,都是跟著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加上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當代學生的逆反心理很大,已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健康發展,成績一直提高不上去,有的甚至誤入歧途。筆者認為: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及時加以引導,消除其逆反心理。
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對某種宣傳教育(理論劫定等)的一種抗逆心理。他是一種心理現象,具有這種心曬的學生對事情所作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愿或多數人的反!}完全相反。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時常遇到這樣的同學:別沐都反對的事情,他偏要贊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起是要做。這些同學對其他人總是抱有不友好的態度,別人劉他的贊揚看成是冷嘲熱諷;老師和同學給他提意見看成是劉他的打擊和挖苦,甚至會做出不理智報復、破壞的舉動來;有的還常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還預撞老師和家長,所有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作為青少年學生在校內學習期間,正處于學知識、長見識的豆翹年華,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他們小小年紀就產生這樣的逆反心理,筆者經過實踐、調查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
目前,社會上評價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大都是看其中、高招成績,升學率的高低;高校選拔人才,主要也是看中、高招成績,因為學生的其他素質,在短時間內(高、中招錄取)無法去直接驗證、考評。現在學校雖然不按分數給學生排名次,但學生家長到學校或學生回到家中,其家長最關注的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能在班內占第幾名,名次靠后了或成績有些退步,當然要受到家長的質問;作為日夜操勞的辛勤教師、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往這方面準備,時常加班加點,給學生批改作業,查閱資料備課,想辦法找到能接近高、中招試題的類型題,讓學生反復練習,加強鞏固。如此等等,造成學生,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其學習壓力非常大,常用敵對的態度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他們不能看到別的同學成績上升,不能看到老師輔導其他學生,不能聽到自己家長稱贊其他學生,他們會對同學、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產生逆反心理,有的還時常對著物品宣泄不滿,以至破壞公共財物。
二、家庭學校杜會的教育影響尚存不足
現代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從小嬌生慣養,使其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特性,致使經受不住困難的考驗,也不易養成努力學習、良好習慣;再加上有的家長自己在外不順心,回家常拿孩子出氣,打罵子女,子女受不了這種粗暴態度,往往以對抗的方式回應,產生逆反心理。
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經驗欠佳的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上課提問時,總是找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他們認為提問成績差的學生,影響教學情緒;有的甚至在自習輔導時,也不想到成績差的學生跟前;有的班主任沒有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一直批評埋怨,致使差生感覺得到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心里有很多氣沒有地方撒,整日悶悶不樂,于是便以消極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日積月累,形成逆反心理。
現存社會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易導致青少年學生形成逆反心理。目前,社會上流傳的金錢萬能論、官倒腐敗、吃喝玩樂、上網聊天、賭博等現象,都已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的已經開始染上這些惡習,產生厭學的念頭,特別是家庭條件較差的農村學生,他們由于經濟的制約,不趕進人這些場所,但不是心理不想去,只有望洋興嘆,自嘆不如,哪里還有心攻克學習負擔,就與所處環境產生抵抗心理。
三、青少年青春期發育的矛盾
中學生正處于從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邊緣人”。他們自我意識增強,具有很強的獨立感,認為自己是大人了,不愿再向小學時期那樣很多事情依賴父母等人,但他們在父母眼里,還是思想不成熟,知識閱歷淺的小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常常插手孩子的事情。這往往被孩子們看成是一種約束,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對青少年學生的危害很大。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從外表上看似對許多事情毫不在乎,但實際上內心卻是很痛苦和不安的。他們常把自己擺在與別人對立的位置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上難免有孤獨寂寞之感。這種情緒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甚至會誘發犯罪。作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人民教師,應該如何消除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師教育學生,是出于愛護,但常常因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而一味地批評指責,結果常適得其反,學生對老師的反感心理很強烈,不但不接受批評,而且還自暴自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必須對癥下藥,必須有針對性。
1、要因人施教
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個性心理特征選擇教育方法。比如對女學生,要考慮到他的接受能力,應盡量運用婉娩化的語言,將一些大道理用淺顯通俗、饒有趣味的語言表達出來,而后在旁敲側擊地舉一些不良的事例,她自然會領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果對男學生,也用這種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因為男學生,找不到人證物證,他一般不會認識錯誤的。就是同一個類型的學生,由于其個性心理不同,有的學生內向較敏感,有的學生外向較粗心大意,教師對他們施教的方法也應有不同。
2、要因事施言
要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和要達到的目的,恰當地選擇和組織話語。如班上有一個學生經常缺課、遲到,老師不能不明事由,劈頭蓋臉地進行批評,而應該首先進行調查研究,摸清實際情況,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使其認識到,即使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缺課、遲到是不對的。教師在認真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客觀、公正地進行教育,學生才能心悅誠服。
3、要因時施言
要抓住引發學生思想轉變的時機,見機而言,因勢利導,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育時機一般有三種情況:問題爆發之前,即俗話說的苗頭期;問題沖突之中,即高潮期;問題發生之后,即尾聲期。教師要善抓苗頭,往往苗頭期是理想的教育時機。教師在苗頭期內,與學生進行適時的教育談話,層層遞進,取得教育的主動權。如:我們學校有一位班主任,發現班上一名男生有早戀苗頭,連續找他談了三次話。第一次在充分肯定其長處的前提下讓他自己談優缺點,該男生回避了敏感問題。幾天后的第二次談話中,該班主任明確表明了早戀不好的觀點,征詢男生的意見,并問:“你覺得咱們班有早戀的同學嗎?”對老師的探查,該男生用模糊的語言回答:“不知道,可能有吧,也可能沒有吧。”第三次談話班主任則開門見山:“今天就想談談你的事。”直接了當地了解其交朋友的情況并針對性地正面說理。男生在老師許諾保密的前提下,從頭到尾地講述了其交朋友的經過。并接受了班主任的“讓感情冷凍以下”“應廣泛地與同學們交往”的建議。這位男生感謝老師的信任和理解。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學習上,期末他被評為校三好學生,還被同學們推選為紀律委員。
4、因環鏡施言
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個性很強,很要臉面。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了批評,很可能使出性子,和老師頂嘴。倒不如把他叫到辦公室內,單獨上“政治課”,和他講一些做好學生的道理,他或許能接受一些批評,這也是同行們經常說的:不怕違反紀律,就怕單獨訓練。
教師要教育學生,使學生心服口服。教師要掌握學生的第一手材料,并留好記錄,記下人證物證,找學生談話時就得心應手了;也可采用循循善誘的攻心戰術來引導學生,列舉出該生的許多某個方面的閃光點,使學生在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也知道自己身上還存在著不少缺點,這樣學生就能謙虛接受批評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