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現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的調查與分析
孫波 徐樂良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應激性生活事件應激強度
論文摘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青少年運動員生活事件自評量表對山東省1296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了測試,旨在評定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應激性生活事件。研究發現,青少年運動員SCL—90各因子發生頻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較低外,其它因子相對較高。從各組檢出率結果來看,13歲以下組各因子發生頻率相對較低,而其它三組發生頻率相對都很高,尤以軀體化、焦慮因子為甚;與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的應激性生活事件中,“訓練、比賽失敗或成績不理想”、“期望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與隊友或好友發生糾紛”等事件無論在應激強度還是在發生頻度方面都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構成較強的應激刺激,我們認為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1前言
競技能力指運動員從事競技體育運動的能力,是體能、技術、技能、戰術、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機綜合〔1〕。其中,心理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眾多運動員與教練員的重視。青少年運動員是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后備力量,肩負著實現我國競技體育戰略目標的重要使命,培養其優秀的心理素質對其高水平競技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運用國內外廣為應用的癥狀自評量表與青少年運動員生活事件自評量表,對山東省青少年運動員進行抽樣調查和結果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影響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因素,以期為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提高其競技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對山東濟寧、泰安、臨沂、萊蕪、日照、煙臺、威海等地市部分體育運動學校的青少年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96份。年齡分布為12~20歲,平均為15.85±1.86歲。男性928名(71.6%),女性368名(28.4%)。
2.2測量工具
2.2.1SCL—90量表〔1〕
由90項包含廣泛的內容構成,基于因子分析該量表又可劃分為9個因子。每項事件的刺激強度根據經歷該事件時的心理感受分“從無(0)、輕度(1)、中度(2)、偏重(3)、嚴重(4)”進行評定,90個項目所得分之和為總分,總分除以90為總癥狀指數,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目總分除以組成這一因子的項目數為因子分。
2.2.2青少年運動員生活事件量表
由27項可能引起青少年運動員心理應激的負性生活事件構成。每項事件的刺激強度根據經歷該事件時的心理感受分“未發生(0),發生過,無影響(1)、輕度(2)、中度(3)、重度(4)和極重(5)”,累積各事件分值為總應激強度。
2.3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CL—90分析軟件、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分析軟件與SPSS統計分析軟件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現狀與分析
3.1.1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
因研究對象年齡跨度較大,為避免年齡跨度影響研究結果,導致結果出現偏差或失真,本文根據青少年身心發育的特點以及運動專項情況,并參照浙江省運會競技體育部對參賽運動員的年齡分組情況,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分組,并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顯示(見表1),青少年運動員SCL—90各因子發生頻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較低外,其它因子相對較高。從各組檢出率結果來看,13歲以下組各因子發生頻率相對較低,而其它三組除上述三因子發生頻率較低以外,其余因子發生頻率相對都很高,尤以軀體化、焦慮因子為甚。
3.1.2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3.1.2.1軀體化癥狀顯著原因探悉
對運動員來說,軀體化是標志身體不適乃至于生理性損傷的因子,而不科學的訓練方法則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身體不適乃至于生理性損傷的主導原因。有研究指出,由于現有培養機制的影響,地方體校大多采取與青少年運動員實際不相符合的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手段,以拔苗助長的形式追求短期效應與金牌效應〔3〕。青少年運動員經受著超負荷的體能訓練,或許會在短期內取得較好成績,但也忍受著由此帶來的身體上、心理上的創傷。生理性的損傷與強烈的身體不適感,都會對尚處于心理發展期的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形成極大的障礙,也必然嚴重地影響到他們將來可能達到的高水平的競技能力。進一步分析,基層教練員的文化水平與執教水平遠離現代競技體育的要求,部分教練員職業道德喪失,片面追求切身物質、精神利益則是造成這一結果的深層原因。
3.1.2.2焦慮分值高的原因探悉
運動心理研究指出,焦慮作為中性物,對運動員可產生積極與消極的作用,關鍵在于怎樣恰當地控制運動員的焦慮。運動員焦慮的來源主要有4點:對成功的恐懼、對傷病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對社會反應的恐懼〔4〕。我們認為,后3項應是引起青少年運動員焦慮的主要原因。青少年運動員對傷病的恐懼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對失敗的恐懼在其應激性生活事件中也有所反映,需要特別分析的是青少年運動員對社會反應的恐懼。青少年運動員對社會反應的恐懼來自于對別人期望和要求的認知,以及和別人比較的壓力,也與基層體校培養體制現狀相關。有研究表明,經費緊張、器材落后、訓練手段不科學、文化培養水平低是當前基層體校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導致我國競技體育“成材率”較低的主要原因〔5〕。運動員只有很少的機會進入高一級的運動隊,大多數人離開體校后就直接走向社會,而體校又沒有在此方面提供必要的就業教育與指導,這些因素使得很多青少年運動員感到前途難以預料,父母的過高期望、朋友和同伴(包括普通學校)已取得的好成績,又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水平。當然,如果能夠恰當地控制青少年運動員的焦慮水平,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反而會促進他們訓練的自覺性,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訓練成績。
3.2青少年運動員應激性生活事件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3.2.1應激性生活事件與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的關系
應激性生活事件與心身健康的關系自從20世紀30年代就已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研究指出,應激性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應進而導致心身健康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事件的性質、強度和頻度。本研究發現,反應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水平的SCL—90總分與青少年運動員所感受到的應激性生活事件的總應激強度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636,P=0.000)。
3.2.2應激性生活事件發生的頻度、應激強度及其對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的影響
青少年運動員生活事件量表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應激性生活事件發生頻度最高的分別是“訓練、比賽失敗或成績不理想”和“與隊友或好友發生糾紛”,各占87.7%;發生頻度較高的事件依次是“被人誤會或錯怪(84.9%)”、“期望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84.6%)”、“當眾丟面子(84%)”、“被盜或丟失東西(83.3%)”;“其他”事件發生的頻度最低,只有34.9%。通過對各事件發生的頻度進行性別間的比較發現:在性別間具有顯著差異的事件中,除“與人打架”事件男青少年運動員顯著高于女青少年運動員外,其余事件包括“被人誤會或錯怪”、“與隊友發生糾紛”、“教練施加訓練壓力”、“訓練負擔重”、“與教練關系緊張”、“期望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本人患急重病”、“親友患急重病或死亡”、“當眾丟面子”、“家庭經濟困難”、“家庭內部有矛盾”等事件女青少年運動員皆顯著高于男青少年運動員,在部分事件的發生頻度方面,男女性別間未見統計學差異。這一結果印證了我們就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性別間的比較所得出的結論:女青少年運動員在SCL—90九個因子上的分值均顯著高于男性。就各事件的平均應激強度而言,“期望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SD:2.47±1.76)位于前列,向下依次是“訓練、比賽失敗或成績不理想”(2. 03±1. 22)、“與隊友或好友發生糾紛”(1.91±1.16)、“被人誤會或錯怪”(1.75±1.09)、“被盜或丟失東西”(1.75±1.18)。上述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在事件發生的頻度方面,還是在各事件的平均應激強度方面,“期望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和“訓練、比賽失敗或成績不理想”兩項事件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應激刺激都相當強。我們認為,這主要與青少年運動員將“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作為謀求更好職業的動機有關。對教育動機的研究表明,謀求職業(要求能夠得到與學習所達到的水平相應的地位和利益)與渴望學習兩者或者同時起作用,或者交替起作用,而謀求職業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在我國基層體校,接受運動訓練以取得優異運動成績還主要是青少年運動員謀求更好職業的一種謀生手段。青少年運動員在向奮斗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如果影響其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運動成績不理想,則必然會增強其應激反應,加重其失敗感,而運動員失敗感的加重、對失敗的恐懼又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較高焦慮水平的一大原因。
4結論與建議
4.1青少年運動員雖然尚未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但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應引起學校管理部門、家長、教練員的足夠重視,并將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訓練計劃之中。
4.2青少年運動員SCL—90各因子發生頻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較低外,其它因子相對較高。從各組檢出率結果來看,13歲以下組各因子發生頻率相對較低,而其它3組發生頻率相對都很高,尤以軀體化、焦慮因子為甚。教練員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質,把握運動項目的前沿動態,運用科學方法指導訓練,對培養優秀后備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應改革競賽制度,提高基層教練員待遇,避免因追求短期效應、金牌效應等影響青少年運動員身心健康成長。
4.3與心理健康水平有著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的應激性生活事件中,“訓練、比賽失敗或成績不理想”、“期望順利進入上一級訓練隊”、“與隊友或好友發生糾紛”等事件無論在應激強度還是在發生頻度方面都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構成較強的應激刺激。
參考文獻
1陳安槐,陳蔭生.體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3虞重干,劉志民,丁海勇.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2):8-11
4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7-146
5王剛,肖幼林.關于我國高水平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