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養構成與發展策略
周向華 孫淑華
論文摘要:教師素養是指教師所應該具備的所有素養,體現的是對教師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養既應該包括普通社會人的基本素養,又必須具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獨特的專業發展素養,這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性質和角色所決定的。
論文關鍵詞: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養構成;發展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的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的是那些受過心理學與教育專業訓練,在學校、家庭以及其他場合中,為兒童青少年及教師、家長提供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與其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比較,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根據職校生與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以職業心理的培養目標為核心,圍繞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形成職業興趣與理想并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筆者對湖南省86名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了調查,其中70%為兼職教師,且多為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干事等,當中35%的兼職教師未參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大都在工作實踐中邊教、邊做邊自學,這已經成為了制約職業院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提高針對性、增強實效性的瓶頸。職業院校需要什么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他們要有什么樣的素養才能勝任所擔當的工作?對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養的探討,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一、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養構成
素養是指人類個體經由平時修養而形成的知識、能力、品德等。教師素養是指教師所應該具備的所有素養,體現的是對教師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 理想的教師素養包括教師首先作為一個公民的所有優良品質,還包括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所需的高超的“專業技能”。據此,我們立足于教師角色理論,把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素養結構確定為兩個層次:基本素養、專業發展素養。這樣,既兼顧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作為一個普通社會人(基本素養)的角色,又兼顧向專業化(職業的不可替代性)努力的專業人的角色。 (一)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本素養 1.基礎文化知識素養。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具有復雜思想、豐富情感和無限發展可能的鮮活的學生生命,因此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特點,強調教師對普通文化知識的掌握,因為普通文化知識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養成人文素養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關注和了解青少年學生所喜歡的文化,如文學、詩歌、影視、歌曲等,學會用青少年的思維去看待青少年自身,更好地把握他們的心理狀態,幫助他們了解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 2.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教師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當代職校生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成長的,網上活動已成為這些“網絡時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網絡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社會環境更為復雜,但同時也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和完善帶來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將網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環境與資源,利用電腦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檔案、統整學業成績和心理測驗等資料,利用網絡得到專業培訓和職業繼續教育方面的機會,并能開通專門針對職校生心理輔導的心理咨詢平臺,通過網絡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平時當面不敢說、不好說的心理障礙,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心理輔導。 3.儀表素養。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相貌的美高于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雖然儀表、風度有時也不完全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但就一般而論,在大多數場合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教師的穿著、儀表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穿著整潔,大方,能帶給學生奮發向上的氣勢,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 (二)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素養 “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意味著經過系統學習、培訓而擁有一整套專門的“知識”,具備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的“實踐能力”,并形成體現職業特點的“價值觀念和倫理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具有職業要求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將對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及學生將產生深遠影響。 1.具有職業要求的人格特質。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氣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和諧的教育活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人格特質必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將情感、責任感、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等融入其人格特質中,應以開放接納的心態面對學生,通過共情與學生建立起真誠的理解和信任關系,真正實現心靈上的溝通。我們認為,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的人格特質:真誠、有責任心、樂觀、給人積極的正向關懷、自身情緒穩定、敏銳的洞察力、尊重學生、有同理心、值得信任、公正和客觀等。 2.專業知識素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教師首先必須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的基礎知識,包括心理學基礎知識、教育學基礎知識、心理診斷與干預知識、心理學統計與研究方法知識等,特別強調的是,針對職校生這一群體,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職業心理知識,培養學生積極正面的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了解職業,了解自己,更為理智地考慮自己的職業理想,在職業與自己的個性特長方面取得良好的匹配;另外,性困惑是職校生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比較普遍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性心理知識,加強對職校生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正確的異性交往觀念,有效處理異性交往中的情感與行為問題。同時,教師還應具有實踐性的知識儲備。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經驗、一定的心理輔導與咨詢經驗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熟悉情況各異的職校生的心理生活,理解他們,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并與他們產生共鳴。
3.專業能力素養。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具有“多專業性”特點,首先要從事教學實踐,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而且還要有從事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實踐能力,對于存在個體差異的部分學生,深入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通過個案輔導,消除職校生的錯位心理;同時,面對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應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者。工作的“多專業性”特點決定了其必須具有多重的專業能力素養。 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能力素養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二、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發展策略
教師素養的養成是一個動態、長期的過程,基于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現狀,一方面,要求學校和社會各方面保持寬容的心態,看到老師的努力和進步,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師不斷激勵、主動探索和勇于開拓,實現教師的自我成長。也就是說,外在助力與內在發展需要相結合是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下面主要從教師自我成長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以期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走“雙師型”發展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充當的兩個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室里的教學者和心理咨詢室里的咨詢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同時,也需要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實現二者的統一,成為一名既能從事專業教學與科研,又能參與各種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同時,加強與社會心理咨詢機構中有豐富心理咨詢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的溝通合作,從他們那里了解心理咨詢第一線的工作理念、專業技術、專業發展趨勢及社會對心理學從業人員素養的新要求,進一步促進自己向“雙師型”發展。 (二)學會反思 所謂的反思,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把自我和職業活動作為思考對象,不斷對自我及對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因此,反思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自我反思。包括能否意識到自己對職業生涯未來發展的期望;能否通過自我觀察而產生自我認同感;能否對職業的發展作出自我設計;能否對自己的職業行為負責等。二是職業活動反思。包括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角色的反思、心理課堂教學反思、團體輔導反思等一切與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活動有關的反思。特別是對關鍵行為事件的反思,可以通過教育敘事研究的方式來進行,就自己在從事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所認為成功的或失敗的事件進行回憶,對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進行剖析,發掘或揭示這些事件、經驗或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理念,從而發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規律與價值等,這也能為事后回顧、反思自己的專業發展歷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三)參與課題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還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其中的許多理論與實踐仍在不斷的豐富與發展之中,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提高研究意識,從職業活動中遇到的棘手問題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參與研究,不斷地總結、反思、提升自己的經驗。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開展:一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課題研究。把課題研究與心理輔導兩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一些研究課題,如自我意識輔導、人際交往輔導、職業生涯輔導、網絡心理輔導、性健康心理輔導等。二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個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重對案例的剖析與研究,在實踐中收集、選擇案例、通過對學生的個案進行深入剖析,比較、歸納,在不斷的總結、評價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心理輔導技能,再運用于案例的拓展實踐。 (四)參與校本課程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強的地域性,有極強的地方特色。比如發達地區職校生的心理問題與欠發達地區職校生心理問題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即使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式應有相應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承認其共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其個別性、特殊性。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研究調查本地區、本校學生的心理現狀和問題,有的放矢,制訂出能適應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進一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拓展自己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