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何為紅
摘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科性質的前提下,要優化教學環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機地滲透心理教育,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更好地塑造學生健全的心理與人格,激發學生的潛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心理健康;語文;教育
近年來,有教育專家提出了“教學心理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這樣一個觀點。筆者認為這是對語文教學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心理學研究證明,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分兩大類:一類屬于認知因素(感知、記憶),一類屬于情感心理因素(興趣、意志、性格)。兩類因素分別構成“感知-思維-知識智慧”的認識過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緒過程。這兩個過程和諧統一,相互作用,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使學生更全面、主動、和諧地健康成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科性質的前提下,如果能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就可以更好地塑造學生健全的心理與人格,激發學生的潛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素養。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筆者擬就此問題做些探討研究。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育人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氣氛處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是表現出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成人”的樣式,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們看做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齡不夠,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這就表明在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狀態還不成熟,他們身心發展急劇,情緒波動大,遇到問題容易產生挫折感,他們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學習、人際交往、性格、自我認知等方面。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師生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傾訴,與他們平等交流,指導他們的行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在生活中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相處,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打消學生的顧慮,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指出:“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边@樣學生就會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什么說什么,想什么說什么,生活中遇到問題也樂于尋求教師的幫助與指導。教師在這過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與心理,及時給予引導教育,工作效果自然更好更明顯了。所以,營造一個積極、互相信任、和諧的育人環境,為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深入研究教材,找準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語文課程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社會認知和鮮明的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立足于教材,構建教學的平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有反映自然、社會、藝術、科學之美的篇章,眾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有許多心理教育材料,或顯性或隱形的都滲透著對學生行為規范、思想感情、人格要求的教育,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善于發掘這一資源,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意識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在講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思考、討論等多種形式去深入領會課文的典型人物和思想意義,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意志、個性品質。例如:莫泊桑的《項鏈》主人公瑪蒂爾德身上存在的人性弱點與人格缺陷,我們先通過對故事情節與人物的分析評價,然后組織學生展開深入討論。經過討論交流,學生認識到主人公的悲劇是由于虛榮心和追求享樂所致,然而,為了償還債務,瑪蒂爾德經歷了十年的艱辛,在厄運面前她表現出的勤勞堅強、勇敢果斷又值得贊美。之后再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談感受,取長補短。這樣下來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小說的思想內涵,而且還使他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又如,蘇軾的《前赤壁賦》,文章通過描寫作者與朋友在秋夜泛舟江上,觀賞江景月色,飲酒誦詩,談論人生哲理,表達了蘇軾在人生的失意與挫折面前曠達的胸懷。結合對蘇軾的人生經歷的講述,引導學生認識人生的路上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挫折,應該沉著面對,處變不驚,從而培養學生正確面對挫折的思想。
通過介紹作家、作品的寫作背景,樹立榜樣。語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這些名家的人格為后世所景仰。在教學中介紹一些作者時,可以針對學生實際,有重點地介紹這些作家的人生經歷、情感歷程以及作者的寫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更全面、立體地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作品的思想意義,從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如蒲松齡面對落第卻發憤創作;曹雪芹處境艱難仍不輟筆耕;魯迅棄醫從文,面對反對政府的迫害毫不畏懼,用筆和文字作武器與敵人作斗爭;史鐵生雙腿殘疾卻頑強求索,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教育的生動材料,讓學生從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感染,從而內化為一種人格品質。
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用飽含感情的話語、抑揚頓挫的語調,運用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創造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持久性。在新課開始時設計別具一格的導語,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乃至提高課堂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意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和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滿懷激情的朗讀,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通過滿懷激情的朗讀,詩中壯麗的圖景和豪邁的情懷很快就把學生深深地吸引,把學生帶入了詩中的境界。
例如課前三分鐘演講。演講能傾訴情感、展示才識。語文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講臺作三分鐘的演講。
可分別以“理解、尊重、寬容、挫折、樂觀、競爭、自信、自卑、嫉妒”等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演講,學生們或進行道理闡述,或運用正反事例進行論證。這樣,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對其良好的品質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再如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和反饋的效率,大大增加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的機會,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各種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它涉及的內容可以是朗誦、影視欣賞、作文互動等。多媒體電腦教學的運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教學形式更加活潑,教學手段更加多樣。真正實現個別化教學,為學生喜聞樂見。
由于學生對社會變化的困惑、人際關系的焦慮、個體成長的煩惱,因而有很多心理郁結。這時,學生就有了傾訴與宣泄感情的需要,寫作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之一。作文心理學告訴我們: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語言的成熟。課堂上,通過把學生常想常關注的問題納入作文教學,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思考,一方面即可滿足學生傾訴的需要,解決心結;另一方面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寫作水平。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抗震救災中涌現了許許多多感天動地的人和事。
通過寫作,讓學生去思考、去感受這些人和事,從中領會拼搏、抗爭、關愛、感恩等眾多元素對他們自身人格的啟迪。因此,對人生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積郁的情感不僅得到了宣泄,世界觀也得到了改造。
課外,還可以通過寫日記或周記,讓學生寫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談談自己對一些人和事真實的想法和真切的感受。在其中,學生擁有了傾訴的對象,減少了孤獨與無助感,教師借此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并通過筆談來溝通學生與教師的心靈,更深入地對學生做有針對性的疏導與教育工作,這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同時周記或日記具有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調控、自我激勵的功能,有助于學生克服消極心理狀態,完善自我人格,從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魏書生老師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他不是對學生作簡單的批評教育,而是讓學生寫日記,也叫“心理病例”,剖析自己的思想,尋找錯誤的根源,挖掘心靈中的美,用美去戰勝錯誤。學生通過這些心靈對話,進行自我教育。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學校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社會,并學習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有助于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手段。如組織學生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書法比賽、記者采訪等語文活動,促使學生關注當今社會現實,感受時代氣息,了解社會最新的科技信息,從而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在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凸現學生的自我意識,展示他們的自我價值,誘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也可以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創作小品、相聲、舞蹈、課本劇等,使他們的審美創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事實表明,這些活動不但能促使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高漲,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而且能有效提高他們的綜合心理素質。
課本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列出書目,向學生推薦文質兼美的課外讀物,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這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還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痹诎嗉壷校捎嗛啞蹲x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雜志,讓學生感受當代較為出色的作品;在寒假和暑假,向學生開具“推薦書目”,引導學生去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要求學生寫出讀書筆記,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激發閱讀興趣。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教師還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引導他們展開討論、交流閱讀感受。這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就能收到實效,學會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
心理學上有一條“就近吸引”原則,是說人們容易對身邊事情感興趣。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依仗語文為信息傳遞工具。有生活就有語文,兩者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充分發掘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把語文學習的觸角從校園延伸到社會。
我要求學生每天收看電視新聞、閱讀報紙,關心時事。還讓學生人手準備一本“信息錄入簿”,收集網絡、書刊上查閱到的資料、信息,記錄生活中聽到的市井俚語,積累課內外書刊上見到的好詞佳句,定期打印出學生的摘錄,供大家欣賞、借鑒,讓大家體會到從生活中學語文的樂趣。同時,也讓語文用于生活實踐,創設條件讓學生了解社會、感悟生活。通過各種渠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了經驗、豐富了積累。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語文學科《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知識與能力,態度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與要求,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人格的養成。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的過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優化教學環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機地滲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那樣我們語文教學的作用與效果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