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初探
駱仕娣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蘊含著豐富深邃的意境和民族情感。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耐人尋味的詞藻,極其豐富的內涵和想象,成為我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中學教材中收入的古詩詞大多是歷代著名詩人、詞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這些作品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是了解承傳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古詩詞鑒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古詩詞鑒賞教學,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去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下面就中學古詩詞鑒賞教學作的一些探討。
一、沉潛誦讀,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誦讀能力、賞析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其中誦讀是基礎,《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初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僅可以擴展學生視野,夯實語文功底,而且能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人格的造就和發展亦有重要意義。欣賞古代詩詞,首先是誦讀能力的培養。1999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我國青少年中發起的以少年兒童誦讀、熟背中國古詩文經典的方式,最便捷地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修養和傳統文化的熏陶的“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活動,便是提高學生誦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朱熹說:讀詩“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誦讀是讀詩詞的基礎,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感受古詩詞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和意境之美,體會詩詞濃郁的感情。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體會到了蘇軾那恢宏的氣勢;讀“念天地之悠悠”、“西出陽關無古人”,品味到的是不盡而永恒的孤獨感;讀“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體味到的不僅僅是日暮春愁,而更重要的是詩人對國是日非的殷憂和感慨。所以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放開朗讀,盡情投入;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古詩詞的節奏;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情到”, 而不是隨意的毫無目的誦讀,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要有個漸進的朗讀層次。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讀出韻律,進而達到體悟感情。除了指導學生誦讀外,也可以通過教師范讀、吟誦,或用與教材配套的教學朗讀磁帶,營造良好教學情境,令詩歌形象更有立體感,使詩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誦讀不僅在于讀和品味古詩,誦讀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學人劉銘紹先生認為:讀詩“除了復古,別無他法”,“復古之意,乃背誦也”。如果說我們的學生學習語文有問題的話,最大的問題就是積累太少。只有通過大量的背誦,記住了優秀的語言材料,積累儲存了大量的語言模式,才能形成語感,品味詩意,增加人文底蘊,真正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二、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生活經歷、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魯迅說得更為精辟:“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我們賞析古詩詞,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才能有個全面的深刻領悟。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人生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不同的作者,其人生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各不相同,其在作品所形成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我們賞析作家的某一作品,就要先對作者的生平、人生經歷、思想情感、社會政治背景及創作的背景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所以研賞古詩詞前,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作者的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等,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已經對作者、作品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有充分的了解,并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文學常識、古詩詞基本知識,了解不同時代的詩詞的不同特點,便于以后的學習。比如南宋的一些詩詞,詩人多有矢志報國、收復失地的情懷;陳子昂、李商隱等人的詩,多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與心理,塑造了一位胸懷大志、懷才不遇的孤獨士大夫形象。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詩人寫詩的目的意圖。對“意”的理解,一般認為“意”是指客觀地存在于詩篇中的意,如清代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詩緣起》中說:“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己意是建立在對作品的客觀分析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在引導學生賞析一首作品時要從詩歌的主題、語詞的選擇、表現手法的運用等等,去探索詩人的個性和情操,去還原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再現詩人當時的“心境”。
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古詩詞最強調的一個是形象,一個是情感。引導學生的情感介入,是古詩詞鑒賞教學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該盡量創造條件,拉進時空距離,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發揮想像,用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的閱讀體驗和生活體驗,與詩人取得共鳴,走進作品中去想象去認識作者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想像的世界之中,得到美的享受。正如古人所說的:“宛若身當其處,而幾忘其事之烏有;能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如我們在賞析張繼《楓橋夜泊》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時,先通過教師的分析,構建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引導學生“入乎其內”,置身詩境。出現在畫面上秋夜景物,有遠處的霜天、殘月、棲鴉、古寺、鐘生;有近處的江畔楓樹、漁舟燈火、橋下客船。這些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都被詩人形象地勾畫出來。特有的夜色氣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難眠,而烏鴉的不時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氣氛,給人一種貫穿全詩的憂愁。 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作者對詩中的景物越是寫得美好,越是可以感受作者內心的無奈和悲痛。因此,我們在賞析作品時,要從景入手,置身詩境,去感悟詩人內心的情感,去理解詩歌豐富深沉的內涵。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渭城,早晨,雨,塵土,客舍,楊柳。“客舍”是羈旅者的住所,“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兩者結合,雖不著“別”字,卻已將離別之意寫盡。
四、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誦讀能力、賞析能力和遷移能力的提高上,有著不可推卸的引導責任。要想發揮主導作用,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提高對古詩詞鑒賞素養。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圍繞教材閱讀大量的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個性詩人的詩詞及賞析文章,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淀,提高駕馭古詩詞的能力。同時,還須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新理念,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教法,避免單一教法,機械灌輸,并且通過各種途徑,比如教師開設全校性的古詩詞鑒賞講座、開展古詩詞書畫比賽、古詩詞多媒體課件制作比賽、古詩詞朗讀背誦比賽、古詩詞研究性學習等活動來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同時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古詩詞環境,比如在校園、校道、教室中懸掛張貼古詩文書法作品,定期更換,校園廣播時常播放古詩文朗誦文章等。
古語云:“授之魚不如授之漁”,古詩詞鑒賞教學活動中,學生是鑒賞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遵循學生言語能力發展的客觀規律,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教師應教給學生積累知識的方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自由的賞析探究活動,或者研究性學習課題。如學過李白的詩文后,可以要求學生收集、閱讀李白的作品,以“走進李白”為課題探討“詩仙”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探尋李白追求自由思想軌跡。
五、學以致用,古為今用
古詩詞鑒賞教學,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要讓學生明白古詩詞是中華文化最美而深邃的部分,是必須傳承下去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學習積累一些古詩詞能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水平,提升文化底蘊。從過去的資深學者、作家到今日的國家領導人,經常在文中引經據典,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提升文章的品位。例如溫家寶總理自2003年任總理以來,在不同場合引用古今詩文名句多達130余次。2004年溫家寶總理在施政滿一年時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允的《論衡》),2010年3月記者招待會溫總理在開場白中深情表示:“我深深愛著我的國家……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在談到中美關系時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2009年3月13日總理在開場白中說:“今年兩會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杜甫《春日京中有懷》),2008年3月18日溫總理表示“5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傳》)。
古詩詞鑒賞教學是中學語文的一部分,而古詩詞卻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古詩詞這樣雋永深邃的古典文化深入孩子心里并承傳下去,也是一項很艱巨的工程。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修養,把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化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