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如何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實施審美教育

牟振雁

: 審美教育是語文學科固有的任務。在韋志成主編的《語文教學藝術論》一書中曾指出:“語文教學要用‘美’吸引學生,其宗旨是在教學中實行美育。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最終實現人類自身的美化。”

然而,憑借語文教材中的幾百篇優秀課文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不僅要注意遵循語文教育和審美教育的規律,運用恰當的方法,也要符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語文美育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僅從課堂教學的角度談一談語文美育的一般過程。

一、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意境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需要受教育者與施教者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與認同。現代美育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情感教育,失去情感的交流,美育的過程就不復存在了。因為美育是絕對拒絕說教與灌輸的,它只能夠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體驗與交流才能實現。

然而,審美教育中實現情感交流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就是要努力營造、創設一定的審美意境。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創設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事物相交融而形成的,是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語文美育中,教師應當注重創設美的意境,成為學生美感的誘發者。在教學活動中,語言美則是中介。我們偉大祖國的語言文字優美生動、豐富多彩,教學中,教師或娓娓道來,或抑揚頓挫,都應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充分發揮祖國語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開啟學生思維的門窗,使他們的好奇心轉為一種追根究底的強烈愿望,從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的教學語言美取決于教師具備熱愛學生的情感,科學思維的頭腦,對課文思想內容、情感特點的把握,以及語言的表現力。此外,用教具演示、用音樂渲染情境對教學均可產生較好的效果,角色扮演也可以再現情境、加深體驗,教師動作情態的渲染也能起到創設或強化情境的作用。

第二,認識美的形態。

語文課文中所呈現的美的形態豐富多彩,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技巧美、生活美等領域。藝術美中又包含著文學美、繪畫美、攝影美、雕塑美、建筑美、園林美、工藝美、音樂美、舞蹈美、戲曲美、形體美、聲音美等不同因素。教學中應從每篇文章的實際出發,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

文章中各種美的形態,寓于語言文字之中,要感知其中的美,必須把文字符號轉換為具體形象。泰山日出的壯美,蘇州園林的優美,三峽山水的奇美,布魯諾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美……都需要發揮審美想象去尋覓。

審美想象是把從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工改造并重新組合,構成全新的意象。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把有關語句轉化為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的具體形象,使之“活”起來,也就是結合自己的審美經驗,通過想象再現作者描繪的情景,使奇山異水、春光秋色如在眼前,歡聲笑語、悲歌哀吟如在耳畔。

第三,加強朗讀。

教師的范讀和學生朗讀是再現形象和引入情境最重要的方法,也是語文美育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方法。

在朗讀訓練中開展吟哦、齊誦、領誦,特別是配樂朗誦,對渲染情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朗讀不能成為講解的附庸,不能走過場。應該讓朗讀訓練占有獨立的地位,使它既作為閱讀的手段,又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并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進行表情朗讀。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朗讀,要培養興趣,應該經常變換形式,防止厭倦。訓練的形式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和訓練的目的而定。比如,為了在講解或示范朗讀之前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可先由學生個人試讀;對于難讀的課文,可由教師或讀得好的學生領讀;對于戲劇或對話較多的課文,適宜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此外,還可以采用仿讀、接替讀、輪讀、齊讀等方式豐富朗讀訓練的形式。

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劉鰓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見,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靈魂。

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皆為有情人。因此,語文學科在審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下的一些做法則有助于發揮其優勢:

第一,發揮語文教師情感的“中介”作用。

從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學生體驗到情感,其間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語文教師情感的“投入”和“外射”。當然,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直接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但由于知識的貧乏、閱歷的短淺、時代的隔膜、年齡的差異、心理的障礙等諸多原因,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很多制約,很難企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的微妙之處,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以自己的真實情感去打動學生。所以,教師講課必須在課堂中融洽情感,進入文章角色或境地,動之以情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根據不同體裁、不同基調、不同內容,教師講課的情緒要靈活多變。該激昂時,昂奮動情,令人肅然;該悲壯時,侃侃滔滔,為之動容;該委婉時,細雨霏霏,使人感懷。這樣的動情渲染,一詞一句牽動著學生情思,一舉一動點燃了學生熱愛真善美、憎惡假惡丑的烈焰,以自己感情的浪花去激起學生情感的巨瀾,引導他們由“有我之境”進入“無我之境”。 這樣,學生自然會感知美、熱愛美,并且語文知識也會在美的欣賞中得到較扎實的掌握。反之,如果我們僅僅做一個旁觀者或評論員,無動于衷地“講解”作者表達了什么情感,“分析”它表達得如何強烈、深摯,這無異于“對牛彈琴”、“隔靴搔癢”,即使能講得頭頭是道,也難于使學生動情。

第二,開發情感信息的資源。

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課文是教學中情感信息的主要來源。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育,必須開發課文中的情感信息。文章情鑄成,有的抒發感情如急峽波濤,飛逐奔騰,一瀉千里;更多的則是含蓄有致、蘊藉深沉,乍看是淡淡的,緩緩咀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稍加當心,讀者就可以從其意象、語調、語勢甚至標點符號中品味出一定的情感內涵。教學中,注意到情感信息的豐富性,我們便可以從意象和語言的表達中去捕捉到情感信息。但如果在某個局部不能顧及整體,就可能只見枝節不見主干,就不能把握課文的抒情性質,領略不到課文真正的情感滋味。因此,應當注意到情感信息的整體性。要做到這一點,一般是從把握情感脈絡入手,揣摩各個意象和各部分的語言表達在全文的“情路”上處于什么位置、起著什么作用。

第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審美體驗是審美教育最基本最關鍵的環節,也是唯一的途徑,在美育操作中必須努力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由此可見,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自當首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首先,要為學生多提供直接參與各種情感體驗的機會。欣賞者必須親自去感受、品味對象的美,自然而然地產生審美情感體驗。教師切不可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去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

同時,在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審美活動中,一方面要放手讓學生去親自感受、親自體驗;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師的責任是做好引導工作,比如給學生營造一定的審美氛圍,把審美對象盡可能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快進入審美狀態。在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時應多鼓勵他們進行審美想象和創造,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審美體驗表述出來,與他人進行交流。在學生參與審美活動前或后,還可以給學生適當講一些美學與藝術方面的知識,讓學生的審美活動獲得一定的理論指導。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

在審美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在深入體驗的基礎上拓展情思、判明情理這個重要環節,審美過程仍舊是不完全的。因此,語文美育必須注重學生審美理解力的培養。

審美理解有別于科學認識活動中的理解,它始終伴隨著形象的感受(審美感知、審美想象),伴隨著情感的體驗(審美情感),而且不必經過分析、綜合和抽象的形式邏輯推理,而更多地依賴審美經驗的積累。主體的審美經驗越豐富,這種直覺判斷越可靠。

審美理解當然也包含理性因素。在審美理解中,由于理性認識蘊含于形象之中,作為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就要依據審美認識活動的特點,啟發學生對審美形象進行心靈的思考,并用知識、理性去引導,使他們不僅被審美形象所感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更能進行理智的冷靜的分析與思考,深刻地理解審美對象的內容和性質,進行正確的鑒別和評價。我國傳統語文教育提倡運用評點法對課文精妙的語詞、精美的文句、精湛的寫作技巧、精辟的思想見解作精要的點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可供借鑒。

四、引導學生學會創造美

人類不僅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盡情地欣賞、玩味美,科學地鑒別美,更需要努力地創造美。語文審美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在感知美、鑒賞美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和發展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進行:

一方面,導之以讀。

閱讀有不同的品位層次,如消遣性閱讀、理解性閱讀、應用性閱讀、研究性閱讀等。語文課文多為精品,應以理解性閱讀為主,努力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層次。這就需要結合實際,向學生介紹一些美的規律、法則,以逐步提高閱讀欣賞水平。比如:自然美重在形式,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并以社會性居于主導方面;社會美重在內容,具有實踐性、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科學美包括科學研究對象、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理論應用和研究方法的美;而演繹美和歸納美,則在許多課文中普遍顯現;形式美的法則主要有整齊一律、對稱均衡、對比調和、多樣統一……俗話說,不會看戲看熱鬧,行家里手看門道。在閱讀教學中,隨時給學生指點美的法則,可以使審美感知、想象和理解升入較高的層次,為審美創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朗讀是創造性閱讀的重要形式,理解的朗讀只要求正確、流暢,審美的朗讀則要求表達出作者復雜的感情,體現文章獨特的韻味,使聽眾得到藝術享受。這里既有朗讀技能技巧的訓練,更要不斷培養審美觀點,提高審美情趣。

另一方面,引之以寫。

寫作是用文章來表現美、創造美。觀察是審美創造的前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蒼茫的星空、靜謐的黑夜也是美;艷麗的鮮花是美,飄零的落葉也是美;豐碩的果實是美,肥沃的黑土也是美;兒童的天真是美,少年的活潑也是美;青年的果決是美,老人的沉穩也是美。引導學生到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去廣泛接觸、留心感受、盡力發現、及時捕捉周圍的美,才能見人所未見,寫成文章才能言人所未言。寫文章是美的創造,但文章很難盡善盡美。青年學生在成長中認識不夠全面深刻,表達不夠嚴密得體,都在情理之中,我們不可求全責備。對學生作文中表現出的創造精神、創造意向要倍加珍惜、積極鼓勵,使學生由敢寫想寫到會寫樂寫。倘如此,語文審美教育就能碩果滿枝,既創造出一篇篇美的文章——審美客體,又創造出一個個美的學生——審美主體。2000多年前的柏拉圖感嘆“美是難的”,審美教育也同樣是一個較為抽象、較為復雜、需要不斷探索的科學領域。但,我們的時代需要美,我們的教學需要美,所以,我們要陶冶美的心靈,釀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種子。語文教學如果沒有一條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綻開學生心靈美之花、結出全面和諧發展的創造美之果。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