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初中生主要心理問題成因淺析
賴維衿
摘要:農村留守初中生主要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信仰的迷亂與缺失、理想的迷茫與低俗、親情關懷的不足、父母教育的失當、隔代教育能力不足、管教出現真空地帶、學校教育的不足、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時代的變遷在青少年這一代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留守初中生主要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也深刻地反映著時代的烙印。留守學生在一些地方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大,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成因也值得廣大教育者和家長深思。
一、信仰的迷亂與缺失
留守初中生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享受著豐富的家庭物質條件,感受到的是優越的社會環境,但他們缺少了勞動,缺少了艱苦的磨煉,在他們當中許多人也缺少了正確、科學、高尚信仰的支持,存在著信仰的迷亂與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仰的多元化。調查顯示,他們的信仰選擇,既有高尚的信仰,又有低俗的信仰,既有科學的信仰,又有非科學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等等。
2.信仰的非理性化。非理性主義對留守初中生的影響雖不大,但還是存在的。在他們的信仰世界里,部分學生還存在著迷信、盲從、盲目信仰的傾向,他們對一些現實問題,不會加以理性思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信仰的非科學化。部分初中生對激烈的升學競爭難以適應,因而對現實感到失望,甚至厭學,轉而向神靈求庇護,使神秘主義和有神論在他們心中蔓延,他們對星相學、預測學很有興趣,荒廢了學業。
4.信仰的世俗化。在當前的教育中,由于有些教師思想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甚至有個別教師信仰教育中的懸空化,導致部分留守初中生只重視個人物質生活利益的追求,他們不談理想,不要信仰,更不愿為偉大理想而獻身,他們奉行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處事原則,遇危不扶,有難不幫。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功利化的心態使部分學生變得自私,他們崇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把金錢和利益看得至高無上,高尚信仰趨于淡化。
在有些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境界中,由于沒有正確、科學、高尚信仰的支持,使家庭和社會對他們的一些不良影響沒有一個強大的對抗精神力量,所以他們很容易被不良影響所感染,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心理問題,出現了厭學、早戀、網戀等行為問題。
二、理想的迷茫與低俗
理想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理想按性質分:有科學與非科學、崇高與庸俗之別;按內容分:有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等。我們通常所說的“青年人應當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學的、崇高的社會理想。但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初中生理想的迷茫與低俗化很明顯。
在對留守初中生進行“我的理想”的問卷調查和談話中,四分之一的學生對理想認識模糊或根本沒有理想,他們的理想膚淺,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總說:“我對未來沒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過日子?!薄拔乙蔀槭裁礃拥娜耍F在還不清楚。”“想這么多干什么,長大再說?!币灿性S多留守初中生對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的進行了思考,他們好像是通過透視遠處父母的所作所為,懂得了生活的艱苦和人生的不容易,這些人比非留守初中生更早、更多、更踏實地思考未來,但他們常常很苦惱,不知將來做什么好,自己沒能給自己一個肯定的、清晰的答案,心理很是迷茫,如一個學生在調查問卷中寫道:“我們的父母都在遠處打工,有的掙錢多有的掙錢少,我不知道我會成為他們的哪一種,難道象他們那樣一輩子都去打工嗎?不去又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生活消極,學習沒有動力?!奔s五分之一的留守初中生存在理想迷茫的苦惱。
留守初中生理想的低俗化很明顯。留守初中生中狂熱的追星族很普遍,他們對于明星的身價百倍,日進斗金,所到之處燈光、閃光燈、狂熱fans的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非常崇拜,這表象輝煌的一切無不深深吸引著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在他們眼里,處于人們視線金字塔尖的明星幾乎成了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社會的熏陶,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在大多數留守初中生認為擁有財富和權力就是意味著擁有了一切,拜金主義思想嚴重。成功人士駕乘名車,出入豪宅,在留守初中生的眼中充滿了無比的誘惑,雖然機會和風險雙生雙棲,盈虧都由自己承擔,但是,他們則更容易被繁華的表象所吸引,他們的注意點更側重于物質的追求與享受。
理想是中學生騰飛的翅膀。一名胸懷遠大理想的中學生,他一定有前進的動力和方向,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實,他會按照自己確定的人生目標,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沒有理想,就沒有行動的方向,沒有奮斗的動力。留守初中生中理想的迷茫與低俗化,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缺少推動的原動力,即使有外部力量推動,他們的學習也缺少堅強和長久的努力,如果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或有一些困難,逃避的思想便很容易產生,也很容易產生厭學、逃學、上網、早戀的行為了。
人生境界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日常事務,衣食住行、各種應酬等;第二個層次是事業,對學生來說,就是學業;第三個層次是審美,也可以說是思想和認識的境界;這三個層次一個比一個高級,一個比一個更接近人的精神內核。一個人如果缺少信仰和理想,就只能在第一個層次中生活,他的精神內核就得不到補充和發展,他就處于不思進取的停滯狀態。
三、親情關懷的缺少
親情是指親人之間的感情。親情是人世間最真至純的情感,它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激發進取,因此,親情是教育最好的源泉和支持,親情教育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生活有著豐富的滋潤和營養作用。親情教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取代的,孩子渴望親情,也最需要親情的溫暖。但留守孩子的親情教育剛好是最缺少的,也是最不能得到滿足的,也是他們感到最委屈的地方。在對留守孩子“什么是家”的調查中,回答最多的是“父母就是家”,即使家里建有很好的房子,大部分的留守孩子還是認為父母才是家??梢?,父母是孩子最無私的幫助和依靠,父母的親情關懷是最無比的溫馨和安慰,在留守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在身邊的陪伴,缺少父母溫馨的親情關懷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不足。留守孩子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與親情關懷缺少有關。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學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好壞、對錯、是非等判斷力較弱,正處在一個生理急速變化,心理發育不穩定的階段,如果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就可能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就可能會致使有些留守學生軟弱無助,自卑封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情緒異常,難于溝通,對教師同學甚至親人生了隔膜感。 四、父母教育的失當
家長愛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愛的滿足是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但是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長,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二次,在家時,恨不得把全身心的愛給孩子,甚至把變味的愛也撒向孩子,對他們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甚至是溺愛放縱;不在家時,出于一種補償心理,孩子要錢給錢,要物買物,他們要干什么就同意干什么,使一部分“留守學生”形成了不思進取、自由散漫的壞習慣。有些外出務工者在長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種“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如有父母認為“上不了學,今后跟爸媽一起外出打工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極易助長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長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與學校缺少配合,他們工作地點經常變更,居無定所,學校、學生與他們溝通交流非常困難,不要說平時,就是遇上急事,也往往是束手無策。有的打工家長,思想狹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強調,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務工供養孩子生活、學習很不容易,對孩子一味地強調考試分數,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還是不行的,要求高,加大了留守孩子的心理壓力。
五、隔代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輩大多是既沒有教育的精力和體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隔代管教、監護工作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溺愛,一是粗放管教。爺爺、奶奶年紀大,孫輩是個寶,小孩要錢給錢,要吃給吃,對小輩往往過于溺愛放縱,對小孩的一些不合理愿意、行為不加予反對、否定、約束,使失去約束的留守孩子特別頑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輩子,好不容易把兒女拉扯長大成人,現在他們又要照看孫子、孫女,身心已經疲憊,能力已經不足,因此,他們對留守孩子只能是粗放管教,教育方法簡單,每天上學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這樣就使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約束、引導處于一種松懈狀態,留守孩子的思想、行為就很容易出現偏差。
六、管教出現真空地帶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隔代教育往往又力不從心,缺乏家庭管護,加之節假日又是孩子們的自由活動時間,這樣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教師管,在家少人管、節假日無人管的惡性循環,出現了管教上的真空地帶。他們年紀尚幼,思想單純,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節假日他們在水塘中游泳,在魚塘邊垂釣,在國道上飛車,在網吧中沉迷……在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的同時,他們的思想也失去了約束和引導,隨意、散慢、任性得以助長。
七、學校教育的不足
一是以往學校對留守孩子的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相應的對策。二是學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從心,教師編制緊,教學任務重,造成教師沒有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很難及時發現留守孩子存在的問題。三是教師素質不高,思想觀念陳舊,教育方法單調。
八、社會環境的影響
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高消費等各種消極沒落的生活方式的影響,賭博、貪污、暴富等各種社會弊端的存在以及生存空間的制約等等,使有的留守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偏離,只講個人,不講集體,只講利己,不講社會責任,只講自由,不講紀律;有的心理素質較差,意志薄弱,對生活缺乏足夠的認識,戰勝挫折缺乏勇氣;有的不愛勞動,傳統美德水準下降,是非觀念不強,個別甚至出現偷盜、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留守初中生是時代的產物,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所難免,但愿通過我們不斷的努力,能解開他們的心結,能夠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幫助和呵護。
[1]關于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特別是理想教育的幾點建議[EB/OL].
http://www.hefei.gov.cn/n1105/n32932/n193134/n193510/16117188.html
[2] 羅曉燕.理想是中學生騰飛的翅膀[EB/OL].
http://www.sx3z.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