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環境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佚名
作者:袁立新,張積家,林丹婉
【摘要】 目的分析初中生主觀知覺的班級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我的班級”問卷和SCL-90對750名初中生進行測量。結果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SCL-90的多個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學習負擔與SCL-90的各因子(除恐怖因子)外存在顯著正相關,秩序紀律、競爭與SCL-90的各個因子均無顯著相關。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對多種心理癥狀有顯著的負預測作用,學習負擔對多種心理癥狀有顯著的正預測作用。結論班級環境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對SCL-90各個因子都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 精神衛生;適應,心理學;社會環境;學生
在過去的20 a間,我國學者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做了較多探討[1]。國外眾多研究表明,學生對課堂環境的知覺對其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在年齡較大的兒童中表現得更為明顯[2]。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班級環境的作用,并對班級環境與學生適應水平[3]、學校態度和學業行為[4]、社會行為和學校適應[5]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本研究以初中生為對象,考察班級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為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在環境影響因素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廣東省梅州市、汕尾市6所中學的初二和初三年級共29個教學班,每個班隨機抽取20~30名學生,各班所抽取人數約占班級總人數的50%,共抽取750名學生,其中男生360名,女生390名;初二年級學生356名,初三年級學生394名。本研究實施的時間在第一學期初,因初一年級新生還沒形成較穩定的班級環境,故以初二和初三年級學生為被試。
1.2測量工具“我的班級”問卷由江光榮[6]編制,有38個項目,分為師生關系、秩序紀律、競爭、學習負擔、同學關系5個維度。在本研究中,5個維度的α系數在0.69~0.89之間。癥狀自評量表(SCL-90)[7]有90個項目,測量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共9個因子。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明顯。該量表在國內外被廣泛使用,有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2結果與分析
2.1班級環境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表1顯示,師生關系與SCL-90的8個因子(除強迫癥狀外)存在顯著負相關,學習負擔與SCL-90的8個因子(除恐怖外)存在顯著正相關,同學關系與SCL-90中的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偏執和精神病性5個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秩序紀律、競爭與SCL-90的各個因子均無顯著相關性。
表1初中生SCL-90各因子與班級環境各維度的相關關系(r值)(略)
注:*P<0.05,**P<0.01。
2.2班級環境對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歸分析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學生在“我的班級”問卷和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一些班級環境維度和SCL-90因子得分存在顯著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因此,使用多層回歸分析方法,以SCL-90的9個因子分別為因變量,以班級環境量表的5個維度為預測變量,先將性別和年級放入方程加以控制,再將班級環境量表的5個維度放入方程,考察在控制性別和年級的作用后班級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知,在控制性別和年級的作用后,放入班級環境5個維度后F值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班級環境對SCL-90的9個因子仍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班級環境中的師生關系對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偏執、精神病性6個因子有顯著的負向預測效應,班級環境中的學習負擔對SCL-90的8個因子(除恐怖外)有顯著的正向預測效應,班級環境中的同學關系對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有顯著的負向預測效應,秩序紀律、競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則不顯著。
表2初中生SCL-90各因子與班級環境5個維度的回歸分析(略)
注:*P<0.05,**P<0.01。
3討論
在本研究中,班級環境指學生感知到的環境,不是客觀的班級環境。雖然有學者用全班學生感知的班級環境作為客觀的班級環境指標來考察客觀班級環境對學生發展的影響[4-5],但本研究只考察學生感知到的主觀班級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心理學史上,格式塔心理學家Koffka曾將行為賴以產生的環境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前者是現實的實際存在的環境,后者是一個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環境。人的行為主要由行為環境決定和調節[8]。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強調,個人行為主要決定于其對世界的知覺和看法[9]。因此,學生感知到的班級環境也許比客觀的班級環境對學生有更重要的意義。本研究表明,班級環境的不同維度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同。班級環境中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多個SCL-90因子有較顯著的負相關,說明感受到良好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學生,心理更健康;學習負擔與SCL-90的8個因子(除恐怖外)有較顯著的正相關,說明感受到較多學習負擔的學生會體驗到更多的心理問題;秩序紀律和競爭2個維度與心理健康沒有顯著的關系。回歸分析的結果也進一步證明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和學習負擔對學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這一結果與樓瑋群等[10]對高中生壓力源的研究一致,即社會人際關系及性發育方面的壓力、學習和學業方面的壓力是高中生最主要的壓力源,也是與心理健康有最密切關系的壓力。本研究結果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義。首先,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校、班級環境。香港教育署提出“學校本位輔導”,旨在“為學校營造一個積極、互相幫助、關懷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童都能在這種和諧氣氛下學習、成長”。大陸也有學者提出“全班參與輔導模式”[11],把營造“成長環境”作為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工作目標。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正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成長環境”。其次,要降低學生的學業負擔,降低初中生的壓力知覺。本研究表明,學生感知到的學習負擔對心理健康有非常顯著的消極影響。國外研究也表明,壓力知覺比客觀壓力對心理健康影響更大[12]。學校應積極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領悟社會支持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改變不切實際的壓力知覺,從而提高應激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