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和培養
王樹斌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的活動過程,需要教與學兩個積極性的和諧統一,要想使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中有極大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老師充滿興趣,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對自己所學的內容充滿興趣,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重要影響,而課堂又是老師的戰場,所以,老師一上課堂就不但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更要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做到
一是老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應是熱愛的,對每節課所教的內容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濃厚的興趣感。這樣才能具備良好的心態,從而煥發出飽滿的教學熱情,使之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并以適當的方式發揮和表達出來,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情緒上的共鳴,和教師的熱情融為一體,造成一種協調融洽的課堂氣氛。
二是老師不要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中。只有這樣,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智力和審美能力,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感情上的陶冶,得到某種情緒的享受和滿足。
所謂以熱情感染學生,似乎玄虛,不可捉摸。但是,不妨從反面設想一下:如果教師上課是被動的,甚至向學生表露出對教育事業的厭惡感,或對教學毫無興趣,只是干巴巴地講字詞語句,大篇幅板書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等,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會怎樣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見,教師對每節課充滿飽滿的熱情,不是虛的,而是實的。它來自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所教學科的諳熟和熱愛,它是堅定的事業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反映,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是看得出、覺得到的。唯其如此,它才具有真實的豐富的感染力量。老師一進課堂就要生機盎然,面帶微笑,以飽滿的熱情給學生如沐春風的感覺。
二、 以教材本身的知識力量引發學生興趣
有人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語文課的教材,大多都是多少年精選古今中外名家典籍的名篇佳作,是多少人們多少年的精華所在,本身就有動人的知識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有的文章思想深刻,給人以極大的啟示;有的文章感情飽滿,讀來讓人感慨萬端;有的文章包含豐富的知識和力量,給人以極大的收益。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有價值的因素,把它轉化成學生的興趣,附著在知識上。不僅如此,老師還要善于捕捉、了解學生生活中的興趣所在,善于把學生有所感又不甚明了的知識疑難和課外問題有機地恰當地引入教材,使課內和課外的語文教學有機統一,讓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豐富學習知識,獲得積極的情趣體驗和樂趣,讓學生有所學、有所感,進而有所求,達到“學然后知不足”、盼望再一次上課的效果。 三、以準確生動的語言撥動學生的心弦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重要的語言藝術,教學語言對教學藝術起重要作用,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準確生動的語言,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天窗,撥動學生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和美感的享受。語文教材的語言是準確、鮮明、生動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若教師的教學語言羅嗦、干癟、油滑、卑俗,不但不能生動有趣地講解教材內容,相形之下,反而減弱了教學本身的美學情趣,使學生聽而生厭,不如只讀課文更能得到美的享受。因此,語文教師不能用一般語言講課、信口一說,要按照教學的需要,力求語言的嚴密、準確、雅潔、生動流暢、感情豐富,還要避免使用同一種感情色彩的語言講不同內容、不同體裁的教材。語文老師的語言要豐富、多姿多態、生動有趣,還要不乏幽默,要給學生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巨大快感。這就需要老師平時要閱讀大量的文章,吸收其美的語言,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自覺地加強鍛煉。
四、以對學生的信任、關懷鞏固學習興趣
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感情基礎。教師應尊重愛護學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以增強其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傷害了學生的感情,使之產生了逆反心理,就會由對教師的反感引起對這門學科的厭惡,一旦如此,要挽回是比較困難的。這就要求教師多采用啟發鼓勵方式,批評要適當,萬不可當眾嘲笑和怒斥學生。要珍重多數學生已調動起來的興趣和保持自身良好的教態。剎那間的惱火,也許會導致課堂氣氛的不協調。
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總的是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學生興趣增長的快慢也會有差異,一直培養不起興趣的也不會絕對沒有,但這都不應動搖我們探索此問題的信念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