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對生存教育理念的實踐
蔣金霞
新課程倡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喜歡豐富多彩、能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的教育活動。為此,我們可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將生存教育在學生參與的各項教學活動中展開,以一個個具體的活模塊增強其生存意識,提高其生存能力。
《現代漢語詞典》里,“生存”的定義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對)。這是生存的最低層次、最基本的含義。人的生存還包括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等發展性活動。維持個人與社會乃至全人類以及自然的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這是最高層次的生存。筆者結合自己幾年來的摸索,試圖結合語文學科特點開展以“生存”為主題的課內外活動,來“演繹”語文學科的生存教育。
一、精心設計生存話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合作升華情感
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關生存話題的文章來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筆者在教授《我與地壇》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對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及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開始深入思考這一現實,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來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去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并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于生命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提供一點理論基礎,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生存。
我們可利用教材上精心設計的“練習與思考”等具有啟發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維活動或實踐活動,發動學生討論、閱讀、想象、思考、評價、解釋、欣賞等,引導學生親自觀察、收集資料、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通過生活這一層面的發掘,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激勵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還可以開展課堂辯論會、競猜、小品或課本劇改編表演、演講、當一節課的老師等活動來激勵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如筆者在上高四冊中國古代小說這一單元時,在征求學生意見后,由科代表牽頭,讓他們自行組合,每組人數控制在3-8人,各組自主選擇一節課,小組集體備課,推出一人上臺授課。在這期間,他們不僅學會了學習、學會了競爭,更學會了合作,深刻體會到了合作的成功和樂趣,并淋漓盡致地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學生們進一步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也體驗到了當教師的艱辛,從而更懂得了關心、理解和尊重。
當然,在激勵學生競爭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矯正他們不良的競爭心理,幫助他們學會正當競爭,增強挫的心理耐力。 二、精心設計以“生存”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加深學生對生存以及人生的理解
語文教學要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生活的課堂和語文的課堂結合起來。美國教育學家華特科勒斯涅克說:“語文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要走出封閉課堂,就要盡可能多地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活動起來。我們應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出發,以“生存”為主題,精心組織、設計語文活動課,引導、激勵學生去探究、體驗前人的生存,在感悟和反思中內化生成自己的生存理念。如可結合每冊寫作部分的教學內容,組織他們撰寫相關的小論文,如從屈原投江到文天祥“誓死指南”看生死,以及搜集整理資料寫有關文學家的人物小傳等,來深入探討為人處世之道。從杜十娘跳江自殺到祥林嫂饑餓恐懼而死來看中國婦女的生存狀況。
三、開展以生存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生存理念,提升能力
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以生存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了解身邊文化人物的生存狀況以借鑒其經驗,對學生來講更親切,也更容易產生共鳴。為此,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考察和調查活動,拜訪當地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探尋先人和他人的生存之道,從他們身上汲取生存智慧,在借鑒和反思中逐漸構建起自己的生存模式。我們可結合現在學校都很重視的研究性學習來進行。一是開展社會調查,寫成調查報告。
如有的學生對街頭外鄉人靠擦皮鞋生存的現象很感興趣,寫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城區車站新景象──擦皮鞋一族》。二是考察實踐。我們利用雙休日,讓學生考察了城區河溪水質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衛生狀況,然后舉辦征文比賽,出現了一批佳作。如《請大家共同愛護母親河》《謹防城市“牛皮癬” 》等一些文章,讓學生從中懂得保護生存環境的重要性。三是探攬名勝古跡。學生尋古攬勝,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更能在賞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會、人生課題。此外,我們還可引導學生點評熱點時事,舉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閱讀對他們的人生發展有益的課外讀物,收看記錄片或有益的影視作品,舉辦語文講座或相關的選修課等。讓他們在更直觀、形象的生存情境中,增進生存體驗,從而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個性發展與情感等方面發生變化,增強發展后勁。
活動,拓寬了語文教育的領域,它可以在社會展開,在家庭深入,也可以在舞臺上體驗。活動,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背景和基點,使學生能切身體驗并感悟生活,感性地認識、理解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培養、提高他們自主生存能力和自我生存調控能力,讓他們在大語文課堂中學習、鍛煉、成長,更好地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