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
佚名
【內容提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政治、道德涵蓋的內容都會發生質的變化,但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愛國主義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變的主題。愛國主義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內容,發揚愛國主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 【摘 要 題】愛國主義教育 【關 鍵 詞】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主題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歷史限定。江澤民總書記說:“愛國主義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在今天,我們講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匯于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1]不同的時代愛國主義的時代特性不盡相同,但它作為一種正義的、極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脈相承的。 一、愛國主義是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愛國主義是我們祖國的優良傳統美德。歷史上的一些道德規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價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無子為大”等已被當作封建禮教而摒棄,而愛國主義卻始終是基本的素質要求。愛國情素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從遠古時代開始,先輩們生于斯,長于斯,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了解、熟悉著祖國的地理環境,并不斷受惠于祖國的物質資源,創造了文化,積累了文明。他們一代又一代享受著祖國文化的熏陶,又為促進文明奮斗著。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祖國的愛戀之情,并通過演化、提煉、升華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對民族對祖國真摯而深厚的愛。 在歷史長河中,面對異族的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奮爭,涌現出岳飛、文天樣、鄭成功等無數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業績。近代中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每一次戰爭都使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歷史深淵。同時,每一次戰爭也使中國人產生震驚和民族危機感,愛國主義的精神日益增強,“救亡圖存”之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近代中國出現的一切問題無不與這一主題息息相關。無論是鄭觀應等提倡的“實業救國”、蔡元培等倡導的“教育救國”、“科學救國”,還是鄒容等追隨的“革命救國”,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從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們,要改變貧弱受欺、落后挨打的歷史命運,就必須奮起抗爭,奮發圖強,從列強侵略中國的那一天起,中國人民就舉起了團結御侮、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旗幟。從太平天國起義到義和團運動,從戊戌變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無數中華兒女和愛國志士,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道略,前仆后繼,歷盡艱辛?!盵2]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凱歌。正是愛國主義產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嚴感,才有了新中國的建立。 新中國建立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富強、民主、統一的國家是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內在要求。20世紀50-80年代,中國人民在曲折中前進,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任務,渡過60年代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迅速走上撥亂反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無論是克服困難的毅力,還是糾正錯誤的勇氣,都是以愛國主義為動力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意氣風發,越來越自信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斗著,我們的綜合國力從1949年的世界第13位到目前的第5位。20年風雨征程,20年滄桑巨變,我們取得了世界發達國家100多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奇跡”。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20年中,以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兩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頂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政治風波的沖擊;沉著應付了1997年以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抵御了1998年夏秋之際洪水的沖擊;同時喜迎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些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與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熱愛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密不可分的。難忘香港、澳門回歸時。全國人民高舉國旗翹首期盼鐘聲敲響的時刻,難忘申奧成功時熱淚盈眶歡慶的狂熱。這種情不自禁就是愛國主義的流露。 二、發揚愛國主義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 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常常是總結過去,瞻望未來。回首剛剛過去的100年,我們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不可否認的差距,成績使我們為祖國自豪,差距使我們為祖國奮發。在新世紀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偉大旗幟,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把阻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所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面對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科技水平發展較低,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有限,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健全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狀況,如果沒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如果沒有熱愛祖國、建沒祖國的責任與熱忱,我們便只能臨陣退卻,只能自暴自棄,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為附庸。只有發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才能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開拓進取,對祖國的繁榮富強、社會的文明進步有強烈的責任感,并為此而傾注全部心血、貢獻全部智慧。這是建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