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習鋼琴的負重心理探究
徐錦艷
內容摘要: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習鋼琴的兒童是在眾多的壓力之下,同時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過程中度過的。為什么聽起來美妙無比的音樂,學起來卻痛苦不堪呢?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兒童學習鋼琴的負重心理進行了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出了在鋼琴教學中減輕兒童負重心理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兒童鋼琴教學負重心理
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習鋼琴的兒童是在缺少愉快的心理過程中度過的。由于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這種負重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重復,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崩潰,以致終止學習。為什么聽起來美妙無比的音樂,學起來卻痛苦不堪呢?究其原因,除了教學體制、教學方法外,還有社會、家庭以及兒童自身的心理問題等等。 一、兒童學習鋼琴的負重心理分析 學習鋼琴雖然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正確的審美觀大有裨益,但是,我們又必須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審視這一教育功能,找出其自身的規律,避免其盲目性。 第一,兒童自身的心理問題。準確分析兒童的心理活動,是掌握兒童學琴規律的最好方法。心理研究發現3-7歲的兒童,他們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識。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易分清質與量、因與果、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等關系,他們絕大多數的主觀意識及認識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長及教師傳授的。所以這個時期的兒童對直接感性認識接受得較為積極,而對間接理性認識接受得較為被動。雖然鋼琴發出的美妙聲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訓練的過程中的確是理性因素居多。所以兒童們在欣賞鋼琴音樂時常常表現得較為主動,而學習鋼琴理論與技能時卻表現得較為被動。 第二,教學體制。目前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鋼琴教學體系,絕大多數采用的是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教學體系,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過多地強調技能的訓練,而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會使人產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斷反復又會給人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壓力。高等師范音樂專業的學生很多都是在這樣一個艱苦的過程中度過的,這種教學體制的模式已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們的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的也會是同樣的教學模式。 第三,教學方法。兒童天真活潑,同時也十分臟弱,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機械的反復、長時間的注意,都會使兒童難以承受。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由于多數鋼琴教師在教學中會重復自己在學校里的學習過程,即更多地強調與注重學生的共性發展,而忽視了個性的存在(忽視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例如:過分強調技術的訓練,很少注重兒童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兒童由于教學方法上的不正確所帶來的厭倦心理,也會轉嫁到鋼琴學習上。 第四,家庭和社會。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大,教育備受關注已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現象。多數家長在選擇孩子接受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切實際的盲目心理與從眾心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學習音樂的天賦。只有提供給學習鋼琴的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使我們的鋼琴教育事業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二、減輕兒童負重心理的基本途徑 針對兒童學習鋼琴的負重心理,我們在鋼琴教學中應該注重保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減輕他們的學琴壓力。下面,談談在鋼琴教學中如何減輕兒童的心理負荷。 (一)動機、興趣、情緒 動機、興趣、情緒是減輕兒童負重心理的內部動因,在學琴過程中,需要越迫切,興趣越濃厚,情緒越穩定,兒童的學習熱情就越高漲,學琴的狀態就越積極。 第一,良好的動機。動機是驅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力量,鋼琴學習也直接受到一定的動機支配。有些孩子來上第一節課時,常常會帶著一種恐懼加被動的服從。通過詢問,我們可以發現原因是家長在學鋼琴前對孩子進行了一些不良動機的誘導。例如,“你平時太調皮了,學琴是為了讓你收心;學琴可苦了,你要好好練。”這些有害的暗示會使孩子覺得鋼琴學習是一種“可怕”的事,從而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荷,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從激發學習動機出發,應該讓孩子覺得鋼琴音樂很好聽,彈鋼琴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父母能從孩子的琴聲中得到快樂,小伙伴也會因為有一個會彈琴的朋友而自豪等等。良好的動機是減輕兒童學琴負重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