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趙敏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備受關注。據調查現階段學生的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想也在逐漸向成熟的方向發展,所以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
前言:學生的健康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這兩方面對于學生而言都非常重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很多高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所以小學班主任要秉持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給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小學高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不同于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已經具備了獨立的思想。在當前的教育中雖然有些教師也對學生實施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進行整改。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足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主要的引導者,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只是針對學生的表面現象實施短淺的教育,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并且高年級階段教師往往過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希望學生們都能考入一個好的中學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導致學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接受能力不足
盡管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他們的心理發育依舊不成熟,所以對于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識并不能進行透徹的理解。在教師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有時候喜歡用一些專業性的詞語還進行教導,舉的例子很多并不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導致學生接受不足。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一)拉近師生之間情感距離,取得學生信任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1]。”這句話是說只有學生親近自己的老師,才能夠信服教師講的道理。要想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就要改變師生之間的關系,拉近師生之間情感的距離。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教師處于教育學生管教學生的位置,所以難免有時候表情會很嚴肅對待學生相對嚴格,這就會使學生存在一定的畏懼感,導致很多學生并不敢親近自己的老師,甚至有些學生對老師存有抵觸的情緒。
為了緩解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放下自己的身段走進學生中間,去用自己的行動去關心學生,讓學生們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可以隨時和學生聊天,聊聊學習情況以及生活情況,并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變化便于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心理障礙。長此以往在學生心中教師的形象自然就會變得親切,學生也會更加信任教師進而能夠更好地配合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尊重學生,保持公平公正教育教學作風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很強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并沒有尊重自己的學生,而是按照成績區別對待學生[2]。具體表現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坐前排,成績好的學生擔任班干部,以及優先回答問題有更多的表現機會等等,這不免讓成績一般的學生感覺到教師的不公平,進而產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引起內心的強烈不滿。
所以在日常學習以及生活中,教師要逐漸改變自己的傳統思維,要尊重每一名學生并且公平的對待他們。讓他們能夠在課堂中進行的表現自己,并且具有公平選舉等機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在這樣和諧良好的班級氛圍下,學生的心理自然會更加健康。
(三)采用激勵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學校中,有表現好的學生就有表現差的學生[3]。如果教師只運用非對即錯、非黑即白的態度去對待學生,難免會讓學生們產生心理的不滿。據調查顯示當一個學生犯錯的時候,激勵的效果要比批評或者懲罰好得多,所以教師可以采用激勵教育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采取激勵的方式,如,老師相信你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希望你不要再犯第二次哦!當學生做了好事之后,教師也要進行表揚并讓其他學生學習這種好的表現。
結論: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行為動態,并且在學習生活中與學生拉近距離,并尊重學生公平的對待學生,并用激勵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從根本上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