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預防與消除
雷娟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逆反心理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心理,逆反心理也存在于大學生群體當中,并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可以為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定的借鑒,幫助大學生擺脫逆反心理的困擾。
在我國經濟、文化急劇變革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結構也隨之發生著迅速的變化。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活躍、最敏感的一個特殊群體,能夠敏銳地感受到社會變革的沖擊。但由于他們從心理發展的水平來說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使得社會的變革與沖擊在他們心靈中產生的影響最明顯、最強烈。因此,研究大學生的心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大學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從而準確把握新時期大學生思想、品德、個性形成發展的規律,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心理健康與否,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愈來愈激烈,人的主題意識日益增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問題也日益凸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如何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巫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指個體受到客觀外界物的刺激,在特定條件下,產生與主觀愿望相反的感覺,從而引起的反向心理運動,它是心理過程的逆運動,是作為一種心理類型或層次而存在的。這一界定強調了主體對客體反映的情感、思維、意志的心理表現,避免了偏于描述性和側重于本質闡述界定的局限性。以此出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則是大學生這一社會主體由個體的需求出發,對自我和社會的期待與現實對個體的規范要求錯位,從而對其所處局部或整體的文化、社會環境所產生的一種抵觸情緒與逆向“認知—一接受”態度。他們的身心發展所處的特殊階段為其心理基礎,他們所處的文化、社會環境是其產生的外部機制。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特點
大學生群體的逆反心理,具有自己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性逆反心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之上的。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的逆向心理,它的發生并不受制于客觀事物的性質,也不特別依賴于情境的影響,主要決定于主體的思維水平。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一直在校園中生活,人生閱歷簡單,還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認識的感性成份多,感情色彩濃,這就容易產生對人對事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表達方式的直接性人的行為舉止受一定的心理的制約,一定的心理表現為一定的行為舉止。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往往在面對會導致厭煩、否定的事物、觀念和行為時,會自發產生一些平常心態下不大可能出現的觀點和行為。當代大學生在逆反心理的表達方式上顯得更為直接,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振奮激昂,有時盲目狂熱,或發火,或爭吵,甚至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3、逆反心理表現的隨意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并非事事逆反,在有些時候有些情況下表現的比較理智、客觀,而在另一時刻另一環境中則可能表現出逆反情緒和逆反行為。此外,同一逆反心理的不同大學生,表現的形式和程度也有差別。
4、逆反心理的盲目性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對任何事物往往不加具體分析,無論正確與否,一律盲目加以抵制,或是反其道而行之;只要自己想干的,無論正確與否盲目堅持,隨心所欲,不考慮后果,行為為情感情緒所支配。
5、逆反心理的抵觸性任何逆反心理都與某些社會行為規范、道德要求有一定的相悖性。因此,處于逆反心理狀態的大學生常伴有紀律松懈、言行不負責任等表現,有少數學生會出現違紀現象,嚴重者會導致違法。
6、逆反心理的頑固性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由其主觀武斷得出的結論、觀點一經形成,就內化為他的思想結構的一部分、一般帶有一定的穩定性,作用時間相對較長。在此期間常表現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拒不接受別人不同觀點,固執己見。
三、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社會環境的影響。伴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日益高漲,各種社會思潮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心理感知發生了一系列的整合和裂變。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不法的惡習、陳舊迂腐的生活習俗、低級趣味的文藝作品、不健康的價值觀等思想觀念乘虛而人。這些現象對于一些分析批判能力不強的大學生來說,是極具誘惑的。如果他們沒有及時得到指導和教育,就會陷人危險的沼澤,從而激活逆反心理的種子。
第二,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一個家庭若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諧的生活氛圍、嚴格的管理制度,家長既善于關心愛護孩子又善于指導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那么,這樣的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正常和健康的。一個家庭若家庭氛圍不和諧,家庭生活方式不健康,父母無原則的溺愛、袒護或唆使孩子體驗不良行為,則會為孩子的不良心理的產生提供思想基礎和方便,導致孩子心理產生一種“合理感”或“僥幸心理”,一旦這樣的孩子受到規范行為的制約時,心理一下接受不了,就會產生一種習慣性的、不自覺的抵制,從而形成逆反心理。大學生雖然大都遠離父母,但父母在早期給予他們的家庭教育,對他們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可謂息息相關。在不良家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更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第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大學生受大環境的影響,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強烈,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但是,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注重形式、內容單一、強調理論灌輸而忽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不夠。這就使得學生的個性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壓抑,產生挫敗感,自尊心受到損害,往往容易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第四,從認知發展來看,逆反心理多出現于青年時期。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由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這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可能。隨著青年大學生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的獨立意識愈發強烈,開始用自己的觀點衡量是非。這是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生理基礎和認識發展條件。
四、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預防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種負面心理,它對于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來說,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可以為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些借鑒。
第一,大學生要學會利用“自我教育法”。所謂“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主動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覺改正自己錯誤思想和行為的方法。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如果人們都能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那么,良好的社會風尚也就隨之形成。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突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地位。大學生要自覺運用“自我教育”來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極影響,就要積極進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自覺地用法律、紀律、規章制度和道德規范約束自己,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大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要學會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沖動,保持沉著、冷靜,用高度的忍耐力和克己精神來約束自己,自覺地將自己的行為限制在一定的規范之內。這對于預防逆反心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運用“實踐教育法”,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所謂“實踐教育法”,就是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多種實踐活動,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的方法“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才能正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代共進步。實踐教育,對于改變大學生只會讀書,不會生活;喜歡依賴他人,自主意識薄弱;書生氣十足,社會經驗缺乏的狀況,是有重要意義的。實踐教育法有勞動教育、社會服務活動和社會考察等多種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成熟,并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自己健全的心理素質,塑造自己的良好個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疏導教育法”也可以為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定的借鑒。這種方法,十分強調發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激發受教育者思考的積極性,增強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覺性。面對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啟發他們運用正確的理論獨立思考,學會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開展討論,鼓勵他們各抒己見,交換思想,統一看法,共同得出正確結論;正面說服,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使這些學生明辨是非,抵制錯誤;運用正面典型,激勵有逆反心理的學生與之比較對照,自覺學習和仿效。
第四,心理咨詢法,對于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來說,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能夠幫助咨詢對象在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方面有所變化,能夠引導咨詢對象學會發掘自身的潛能,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熱情給予幫助,幫助他們擺脫不良心理的影響。針對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心理咨詢人員可以通過個別面談、心理測試、團體咨詢等多種方式,引導這部分學生擺脫逆反心理的困擾,優化學生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將會不斷變化。預防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既需要大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提高自身修養。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根據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時代特點,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消除心靈上的腫瘤—逆反心理,對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對于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