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一般認知基礎

未知

1引言 大量研究證實,兒童在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ToM)任務上的表現在3~5歲間發生顯著變化,而且兒童在不同心理理論任務,特別是在錯誤信念和外表-事實區分兩個任務上的表現存在頗多相近之外。不僅發生變化的年齡大致相同,而且兒童在兩類任務的表現存在顯著正相關[1,2]。這似乎表明二者的發展存在同時性。另一方面,不少證據表明[1,3,4],3歲兒童在錯誤信念和外表-事實任務上的困難相當牢固。也就是說,這些困難似乎是深層的、概念上的問題,并非通過訓練或簡化任務要求所能夠輕易克服的。 對此,一些研究者認為,要從概念上認識錯誤信念或區分外表與事實,兒童必須認識到,一個人在心理上關于某物的表征,既可能不同于另一個人關于該事物的表征,也可能不同于事物的實際情形。而4歲左右兒童的這些習得,可能反映了某種在性質上完全新異的心理認識,即兒童開始主動以心理化的方式表征和解釋事實。換句話說,這時,兒童認識到了心理的表征實質[5]。 但長久以來,研究者似乎更關注兒童在不同任務表現上的共性方面,以此證明不同任務表現間可能存在的一般認知基礎,而往往忽視了幼兒表現的離散性背后的發展內涵。我們認為,關于某種認識或能力的一般表征機制的探究,既應關注兒童在不同任務表現上的一致性,也應關注這些表現的離散性方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這種一般認知基礎的作用模式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而能更好地綜合不同任務表現,推測認知能力的發展。本研究便旨在,通過探查幼兒在不同ToM任務上表現的特殊性及其內在一致性程度,探究中國兒童ToM能力表現及其潛在表征基礎的發展模式。 本研究將探討的問題包括:其一,中國幼兒在各ToM任務上表現的一般發展變化趨勢;其二,幼兒在不同問題表現上的一致性程度;其三,幼兒的ToM能力表現隨任務情境變化的情況。 2方法 2.1被試:共90位幼兒參加本研究,但只有61位被試完成所有實驗程序,因此最后只分析這61位被試的結果。其中3歲兒童21名(平均年齡43.6個月);4歲兒童23名(平均48.9個月);4歲半至5歲的兒童17名(平均56.3個月)。 2.2實驗材料:用海綿染色制成的仿真石頭、一般海綿和真實石頭各一塊;玩具兔子一只,玩偶兩個,紙盒子和布袋子各一只;牙膏盒一只,水筆一支;系列動物圖片,有方形孔的厚紙片若干。 2.3實驗程序 研究采用四類ToM任務,即外表-事實的區分[6]、錯誤信念認識[7]、表征變化任務[1]和解釋的多樣性任務[8]。 實驗前,主試通過與被試一同游戲,相互熟悉。實驗時,由同一主試在被試所熟悉的幼兒園游戲室進行測驗。實驗前后,被試各得一份他們喜愛的獎品。 3結果與分析 3.1兒童在各個心理理論任務上的表現 表1兒童在各個心理理論任務上的平均得分與標準差 3歲組(n=21) 4歲組(n=23)4歲半組(n=17) 外表-事實的區分(AR).29±.46.21±.42.53±.51 錯誤信念(FB).19±.40.43±.51.82±.39 表征變化(RC).38±.50.78±.42.94±.24 解釋的多樣性(ID) 1.05±1.021.13±.97 1.59±.71

兒童在各心理理論任務上的表現見表1。在外表-事實區分任務中,方差分析表明,在該任務中,年齡主效應不顯著(F[,(2,55)]=2.05,p>0.10);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55)]=0.002,p>0.50)。 在錯誤信念任務中,年齡主效應顯著(F[,(2,55)]=8.98,p<0.001),最小顯著性檢驗表明4歲半組顯著優于4歲和3歲組,3歲與4歲組間差異不顯著。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55)]=0.001,p>0.75),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2,55)]=1.40,p>0.20)。 在表征變化任務上,年齡主效應顯著(F[,(2,55)]=9.44,p<0.001),最小顯著性檢驗表明4歲半組和4歲組顯著優于3歲組,但4歲半和4歲組間差異不顯著。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55)]=0.28,p>0.50),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2,55)]=0.10,p>0.75)。 在解釋多樣性任務上,年齡主效應不顯著(F[,(2,55)]=0.17,p>0.10);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55)]=0.03,p>0.50)。 3.2兒童在不同ToM任務上表現的比較 表2兒童在各種任務上的實際表現與機會水平之間差異的t檢驗 3歲組(n=21)4歲組(n=23)4歲半組(n=17) 外表-事實的區分(AR)-2.12*-3.21**0.24 錯誤信念(FB)-3.53** -0.623.39** 表征變化(RC)-1.103.21**7.50*** 解釋的多樣性(ID)-0.210.653.41**

注:* p<0.5;* * p<.01;* * * p<.001(以下同) 由于上述任務只有兩個反應選項,因此被試有可能采取某種隨機回答的反應策略。為此,我們首先對兒童表現進行隨機性檢驗,結果如表2。可以發現,3歲組在外表-事實區分和錯誤信念任務上的表現顯著低于機會水平,而在表征變化和解釋多樣性任務上的表現與機會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4歲組在外表-事實區分上仍顯著低于機會水平,在錯誤信念和解釋多樣性任務上的表現與機會水平無顯著差異,但在表征變化任務上的表現顯著高于機會水平;4歲半組除了外表-事實區分任務外,在其余三個任務的表現均顯著高于機會水平。 進一步以任務為被試內變量,對兒童在各任務上的表現進行3(年齡)×4(任務)的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任務主效應顯著(F[,(3.174)]=11.05,p<0.001),并且存在顯著的年齡和任務的交互作用(F[,(6,174)]=2.35,p<0.05)。為此,我們對不同年齡組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進行配對t檢驗,結果見表3。 附圖 注:AR=外表-事實的區分任務;FB=錯誤信念任務;RCh-表征變化任務;ID=解釋的多樣性任務.(以下同) 結合表1、表2和表3的結果,可以看到,3歲兒童在各任務上的表現比較一致,只是在解釋多樣性任務上的表現優于在錯誤信念任務上的表現;但4歲組和4歲半組兒童在各個任務上的表現上存在較多的差異,特別是在外表-事實區分任務上的表現均差于其它任務,而表征變化任務上的表現均優于其它任務。

表5各種任務在主成分上的負荷 任務 因素一 1.外表-事實的區分任務.69 2.錯誤信念任務.77 3.表征變化任務.73 4.解釋的多樣性任務.73 貢獻率(Pct of Var.)53.2

4討論與結論 上述結果表明,3歲兒童在各ToM任務上的表現顯著低于或接近于機會水平,并且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比較一致。4歲兒童在表征變化任務上的表現顯著高于機會水平,但在其它任務上的表現仍低于或接近于機會水平,并且他們在不同任務表現間普遍存在差異,表明此時兒童的ToM能力已開始表現于某些情境,但這種能力似乎尚不夠牢固,其表現往往隨任務情境而變化。4歲半兒童除了在外表-事實區分任務上的表現接近機會水平,在其它任務上的表現均高于機會水平,這時兒童的ToM能力比較穩固。這一結果與國外許多采用這些任務范式進行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即3歲兒童似乎普遍缺乏ToM能力,4歲左右兒童才開始表現出ToM能力。 對于3歲兒童一旦發現某一情境的事實之后,便難以回憶起他們曾錯誤表征過該情境這一現象,研究者曾有過十分廣泛的討論。其中的假設之一認為,3歲兒童具有“表征失憶”缺陷,即一旦看到真實情境后,他們自動改變了信念,對早先的信念沒有任何記錄;也就是兒童沒法利用關于先前的錯誤表征的記錄[9]。另一同質性假設是概念缺失理論,認為這時的兒童缺乏元表征能力,無法將他們所描述的(表征對象)與之所以這樣描述(表征過程)加以區分,從而面對實驗者的提問,他們無法在心理上搜索原有信念的記錄,而只能在實際所指中尋找記錄[10]。后者實際上是“表征失憶”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該假設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靠的,它成功預測了幼兒在許多同質現象中普遍存在的記憶失敗。與以往的許多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也發現不同ToM任務間普遍存在相關,即使控制了年齡因素后,這些任務間仍存在相關;并且四類任務在主成分分析的第一個主成分上均有較大負荷,表明兒童在各ToM任務上的表現總體上存在潛在一致性,這種內在一致性反映的可能正是兒童在完成不同ToM任務時存在的某種公共的底層能力。一些研究者認為,這些能力反映的或許就是在這段時間里發展起來的某種更一般的關于事實的多種表征的認識能力(即元表征能力),其可能不僅僅是兒童完成各種ToM任務的底層基礎,還同樣可能是兒童完成其它領域中各種相應發展水平的任務的底層基礎。 本研究中,我們還發現,幼兒在不同ToM任務上表現的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即他們的表現似乎具有任務特殊性(task-specificity),幼兒通過不同ToM任務的時間存在先后順序,例如他們最早掌握的是表征變化,然后是錯誤信念和解釋的多樣性,最后掌握的是外表-事實的區分。并且在3歲至4歲半這一發展階段,不同任務中的年齡效應不盡相同,如外表-事實區分和解釋多樣性任務中年齡效應不顯著,而在表征變化和錯誤信念任務中則存在顯著的年齡效應。對于導致這種差異的確切原因,就現有的證據尚不足以作出論斷。由于本研究中我們并沒有對這些任務的情境加以平衡化,因此這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任務情境的表征要求、兒童的投入程度、指導語理解的差異等。 不過,幼兒在任務表現上的不一致性,似乎對上述“表征缺失”假設提出了某種質疑——即我們似乎不應將沒有任何外在幫助下的回憶等同于認識。幼兒在不同任務上的表現不盡一致,這一結果似乎更傾向于支持表征的不可通達假設,而不利于表征缺乏假設,因為如果兒童完全缺乏這種表征能力,則他們不應表現出這種隨任務情境而變化的關于心理狀態的洞察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有研究者認為[11],把這種知識刻劃為內隱和外顯兩種水平,或許比知識(或某種表征能力)的全或無劃分,更能對3歲和4歲兒童之間的差異作出解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結果是,3歲兒童在其中一些任務的表現上并非處于隨機水平,而是顯著低于隨機水平。如果該年齡的兒童在ToM任務上的表現完全取決于“表征缺失”,則他們的表現似乎應處于隨機選擇水平。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或許是因為兒童在某些任務上采用了某種顯然不同于隨機反應的策略。兒童在不同任務采用不同反應策略,顯然隱含著任務情境對兒童ToM能力表現有重要影響。事實上,有不少研究者一直關注潛在于這一現象背后的發展內涵,例如Lesllie認為[12],幼兒在這些任務可能由于沒能認識信念而導致錯誤,也可能由于將注意集中于任務的不恰當特征而導致錯誤。其它研究者則提出了類似的“事實掩蔽假設”,這種假設假定幼兒偏好基于事實作出信念判斷,這種偏好掩蔽了兒童早期所可能具有的關于心理的洞察能力。[13]。 概而言之,本研究通過考查幼兒在四類ToM任務上的表現,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果:首先,3歲兒童似乎普遍缺乏ToM能力,4歲左右兒童才開始表現出ToM能力;其次,幼兒在不同ToM任務的表現中,總體上存在某種潛在一致性;其三,幼兒在不同ToM任務上的表現存在較大差異,他們通過不同ToM任務的時間有一先后順序,表明ToM表現存在任務特異性。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