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改革研討
佚名
論文關鍵詞: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聞教育
論文摘要: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對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地方高校的新聞教育改革必須堅持與新聞實踐相融合、與信息技術相融合、與國際社會相融合,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新聞人才。 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新聞類專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1999年,全國60余所高校設有新聞類院(系)及專業,其中專業點超過100個;2002年,新聞傳播學的專業點總數達323個;2004年年底,全國開設新聞、傳播、公關、廣告學院(系)及專業的高校有470余所,學生總數是1999年的7倍多。目前,中國已有近500所高校建立了新聞傳播學院或新聞傳播系,新聞傳播教學點(專業點)近900個,在校學生超過15萬人。這種急速升溫的現象使中國的新聞教育進入了一個高速度、大規模、多元化發展的時代。面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迅猛發展和新聞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尤其是當今新媒體不斷涌現、媒介融合漸成趨勢的時代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聞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地方院校培養的新聞人才怎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筆者認為,地方高校的新聞教育改革應該遵循三個方向性原則,即與新聞實踐相融合、與信息技術相融合、與國際社會相融合。 一、與新聞實踐相融合 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生情況來看,學生學習了不少知識,卻不知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合在一起,更不知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而在傳媒人才市場上,“有實踐經驗者,有較強的組織和策劃能力者優先考慮”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他們不僅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學歷、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因此,地方院校在教學上應改變過分依賴理論教學的傳統模式,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理論教學過去一直是新聞專業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等新技術的發展,傳播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新技術的發展帶動傳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對新聞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要求、素質培養等必須有新的思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在理論知識教學和專業教育中,知識并不是教育的中心,培養能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而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是離不開實踐的。學生只有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才能充分吸收所學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也才能得到切實提高。只有注重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憑借已經獲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去擴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能有效駕馭和運用知識,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不僅如此,由于新聞學專業實踐性強,在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改革學生成績的評定方法。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量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因此,必須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給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評定合適的分數,以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改變那種“只重期未筆試成績、輕實驗成績”的做法,對實踐性強的課程應加大實驗成績的比例,成績向體現創作能力的實驗傾斜。 二、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傳播科技在傳媒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這不但帶來了傳播心態、傳播方式、傳播手段的變化,而且帶來了傳播內容、傳播理念、傳播機制的變化。在媒介融合中,新媒體沖擊下的傳統媒體要在媒體格局變化中繼續生存和發展,就要借鑒和應用新的媒體技術來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如辦網站、辦網絡視頻、辦手機視頻等。而新媒體也借助傳統媒體提高了信息和市場的資源,不斷拓展業務、擴大市場、壯大實力,出現了新老媒體相互融合的局面。媒體融合勢必成為未來傳媒業的主流,因此,培養新一代的“媒體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地方院校應該注意和跟蹤媒介發展步伐,加強對媒介融合的理論研究,尋找適應這種變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為此,應基于中國傳統媒體的發展軌跡,并結合先進的IT技術平臺,以互動和動態化媒體實踐為教學基本思路,使新聞專業的學生在采編及錄制新聞的時候,具備突破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能同時適應不同媒體的需要。要讓學生注意研究新科技、掌握新科技、運用新科技,深入研究新媒體和新技術給傳媒業的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變化和新機遇,并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 具體來說,地方高校的新聞教育要高度關注與技術的結合,重點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建立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今天的新聞教育機構的實踐平臺已經不僅僅是信息采集工具和編輯工具的簡單集成,而是具有多元設備、多元功能、多元擴展空間的教學與科研的基礎設施。二是建立與社會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聯系通道,了解相關技術動態,把握技術趨勢,熟悉技術思維,拓展技術應用。三是選擇具有科學技術背景的教師充實師資隊伍。由他們形成對提高師資隊伍科學技術素質、對課程建設科學技術含量的帶動,跳出僅憑高學歷選用教師的框框,把真正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