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差異性原則 創新高校繼續教育學生評價體系
陳洪清
摘要:差異性管理用一種全新的視角觀繼續教育學生,用一種全新的方法教育、管理和服務繼續教育學生,從而使繼續教育學生管理真正找到自我,并且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關鍵詞:繼續教育;差異性;學生評價體系
高校繼續教育學生評價體系普遍借用普通高校全日制學生評價體系。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一直重視總結功能和選拔功能,忽視改進、激勵、發展的功能;重視結果,忽視過程。怎樣才能讓繼續教育學生不再遭受歧視,怎樣才能讓繼續教育學生管理獲取應有的地位和尊嚴,筆者認為只有革新繼續教育理念,創新繼續教育學生評價體系,才能走出一條有別于普通全日制學生管理的新路。
一、繼續教育學生的差異性特點是創新繼續教育學生評價體系的基礎
1.繼續教育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特點是構成情況復雜,結構參差不齊
(1)從學員的知識結構看,繼續教育學生中,有的是剛出校門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中專生,也有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前來繼續學習的在職人員,還有待業多年,正在等待就業的社會青年,他們在知識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2)從年齡結構看,最小的繼續教育學生是只有十七八歲,是剛出校們,血氣方剛的小青年;而年齡大的繼續教育學生可達四五十歲,是飽經滄桑,成熟穩健的中年人,年齡跨度很大。(3)從學習目的和態度看,在職和有工作經歷的繼續教育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求知欲望強烈,但也有個別學生只求一紙文憑,得,無所事事,缺乏社會責任感。(4)從自身素質上看,從中學直接進入繼續教育的學生,個別在中學成績不好,學習目的不明確,加上涉世未深,缺乏自我行為的約束能力,自由散漫,自理能力差,多數學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經常感到失落、憂慮和抑郁。而在職學生以及有工作經歷的學生,社會閱歷、工作經驗豐富,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具有很強組織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
2.繼續教育學生相對于高校普通全日制學生也具有差異性,主要表現為
(1)個人理想的現實化。繼續教育學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定經驗后,隨著心理成長、思想進步、文化積累的日趨成熟和相對完善,其人生觀、價值觀也日趨穩定。(2)崗位業務能力的提升化。繼續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具有中等以上學歷,從事或準備從事各類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是對這類人員進行知識更新、補充和提高的教育活動。(3)人格修養的自我完善。繼續教育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和意識傾向性,具有自我的行為反映方式,顯示出明顯的個性特征,具有自我發展的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4)課程學習的自學化。繼續教育學生的課業學習,具有比較明確的方向性和目標性,他們在學校按照課程方案和教學大綱深入學習的同時,不迷信教材,不依賴教師,而逐步對教材的內容、體系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二、差異性管理的原則是創新繼續教育學生評價體系的依據
差異性管理把繼續教育學生的差異性當作研究的對象和邏輯起點。(1)差異性管理重視個體的存在、個體的生命價值,把個體當作學校服務的具體對象;(2)差異性管理認為個體間的差異可以成為相對的優勢,為繼續教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供了一種可觀的資源;(3)差異性管理原則下的個體的評價標準由對個體目標完成量的分析,轉變為對目標完成程度的分析,由一種本體的分析走向一種功能的分析;是一種多主體、多功能、多層次、全方位的評價;(4)差異性管理認為繼續教育管理工作雖然落腳于差異性,但能達到另一種意義上的一般性、可對比性、可評價性。 三、依照差異性管理理念,構建繼續教育學生新評價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發展性原則。普通教育過分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考試升學是普通教育教學考核的主要目標,在這種功利性考核體制的影響下,終結性評價無疑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
2.社會化原則。普通教育過分重視學校評價,忽視社會評價。學校評價主要是職能部門和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評價,評價依據是學生的校內表現和各科成績。
3.人性化原則。普通教育過分重視質性評價,忽視量化評價。質性評價即以優、良、中、差的等第評價為指標,省略評價的中間過程而片面關注階段性結果。
四、依照差異性管理原則,構建多元化的繼續教育學生評價體系
一是評價內容多元化。繼續教育學生評價內容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反映具有新時期繼續教育特點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保證繼續教育為社會培養輸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與專業理論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同時還要使學生成為合格公民。
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與客體也就是評價者與評價對象,這是評價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一個評價系統中,評價主體與客體的確定主要依據于評價目的,評價目的確定了,評價主體與客體也就隨之而定。
三是評價方式方法多元化。各種考評方式都是為一定的評價目標和內容服務的,在具體評價實踐中要根據不同的情境和要求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方法。要使評價科學合理,必須堅持靈活多校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四是建立多元化學生評價機制。一要建立既明確分工,又通力協作的學生質量評價機構。二要培植、完善學生質量監控體系的動力機制。
總之,新的繼續教育學生的評價體系的評價功能的重點逐步從總結性功能向教育性、發展性功能轉移;評價內容從對學生的認知評價擴展為對學生全面綜合的評價;評價主體由被動等待到主動參與;評價方法由單純依靠考試、測驗向建立多樣、立體、綜合、多層次、全方位評價方法體系發展。
[1] 沈玉順:主編,現代教育評價[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2] 黃 光 揚 眉:主編,教育測量與評價[M],華東師東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