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地理教學與環境道德教育
桂士豐
【內容摘要】: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地球上60多億人的命運,因此,環境保護已成為新世紀的主題,好的環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來關心、愛護。人們環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著人們的行動,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對于一個人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
【關鍵詞】:地理教學環境? 道德教育
目前,中學生環境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德育主陣地作用,積極對中學生進行環境道德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環境道德意識,通過中學生喜聞樂見的環保活動,努力營造環保道德教育的氛圍,培養學生的環保道德觀念,增強中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已成為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主要探討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意義、內容、方式以及對實施環境道德教育的評價體系的思考。加強環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影響、輻射、帶動社區公民自覺遵守環保公德,爭做環保衛士,讓環保之花開遍校園,讓地球母親青春永駐。
1.初中地理教學應擔負起環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自產業革命以來,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特別是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另一方面,人類共同面臨著人口劇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還在不斷擴大和加深。因此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歷程,從而認識到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地球上60多億人的命運,因此,環境保護已成為新世紀的主題,好的環境需要靠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來關心、愛護。人們環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著人們的行動,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對于一個人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目前,中學生環境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初中地理教材蘊涵著大量的環境道德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德育主陣地作用,在中學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環境道德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廣大地理教師應積極承擔起環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1.1樹立環境道德意識,求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環境問題和道德問題是21世紀國際國內面臨的兩大難題。近年來,環境問題已經超越了國家的界限,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之一,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可見,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無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1.1.1何謂環境道德
環境道德是指維護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所必需的規范、行為準則及其對人類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環境道德的構成要素,從心理角度分析,包括:環境道德認知、環境道德情感、環境道德意志、環境道德行為。從環境保護實踐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個內容:1.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2.保護自然生態、不破壞生態:3.節約資源,不濫用、浪費資源。保護環境是公民最起碼的道德要求,環境道德建設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1.1.2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更小了,地球村的概念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類比過去更容易認識自己實際上只能是以一個“類”而存在的,認識人類的共同利益,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保護地球,必將作為人類共同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而日益為更廣泛的人群所接受。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人均占有資源又遠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保護環境的任務尤其艱巨。文化程度、科學普及程度和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使環保意識的樹立需要加倍努力才能達到。為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后代的利益,也為了對人類的貢獻,我們理應使環境道德建設在新世紀有更多的成就。
環境道德,即可持續發展的倫理道德,它的目標是維護人類的環境與協調發展。環境道德的提出是對傳統道德內涵的發展,它把傳統道德觀念用來表示人際關系的準則擴大到處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范圍。環境道德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環境道德不僅僅是對人們行為的約束,還應成為人們的自覺需要,所以重視環境道德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
環境道德教育是旨在幫助學生形成有利于維護和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意識、情感態度和行為規范的教育。環境道德教育是環境教育的組成部分,又是德育與環境教育內涵交叉的重合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倫理道德教育,這是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重大內容。中學環境教育的價值取向重在社會責任感、道德責任心,表現在每個公民對環境的態度。進一步明確到環境道德教育,既豐富了中學德育的內容,又更直接、更集中地體現了環境教育的價值取向。在中學抓環境道德教育,實在是抓住了各項教育的最佳結合點。當今社會,提信息時代也好,提知識經濟也好,無論社會怎樣向前發展,人類越走向文明進步,環境道德教育多方面的價值將越發顯示。環境道德是當代中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
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環境道德教育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生態倫理和行為規范。
1.1.3環境道德教育應從小抓起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人類需要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亦即“可持續發展”,而一種發展模式的建立和保持,必然伴隨著某種環境倫理道德的形成和演進。建立一種全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倫理關系尤其重要。“人類生活方式與環境倫理觀”指出: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人類活動有兩大類──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提到環境問題,我們一般想到的是濃濃的黑煙、污染的河流、板結的農田、大片的荒漠等由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但由不良的生活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人們尚缺乏相應的知識。對此問題的探討,使環境保護問題更成了每個人身體力行,可以“從我做起”的事。
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緊迫,更多的是一種“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善待環境,善待自己”的使命。
環境意識是現代人類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既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又能促進學校全面教育質量的提高。
環境教育應當是全民教育,并要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貫穿于“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貫穿于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尤其要特別注意從青少年抓起。
環境教育應當是全球教育,當今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整個地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組成部分。
總之,環境意識不會自發產生,需要經過培養和教育。環境意識是人們文化素質的組成部分,是人們自然觀、環境價值觀、道德觀、人口觀、法制觀、資源觀的體現。所以,環境道德教育應從小抓起。
1.2中學生環境道德現狀不容樂觀,環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環境道德是中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環境道德,即可持續發展的倫理道德,它的目標是維護人類的環境與協調發展。環境道德的提出是對傳統道德內涵的發展,它把傳統道德觀念用來表示人際關系的準則擴大到處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范圍。環境道德是關系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環境道德不僅僅是對人們行為的約束,還應成為人們的自覺需要,所以環境道德是當代中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
重視環境道德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中學生環境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對環保重要性缺乏認識或認識不到位,環境保護道德意識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許多諸如亂扔垃圾、浪費水電、踐踏草坪等現象,環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環境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環境道德行為。環境道德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關聯的特殊領域,必定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學生對待環境態度和行為的變化是環境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
1.3學校是進行系統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地理教學應承擔起環境道德教育的重任
學校是實施環境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地理教學應承擔起環境道德教育的重任。環境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可結合如下問題:A.環境問題是世界熱點問題;B.環境問題的危害;C.人類對自身發展的反思;D.可持續發展戰略;F.討論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G.國情與國策;H.觀察、調查身邊的環境質量;I.環境道德的基本要求;J.環境道德行為規范;K.怎樣培養自我約束的意志品質等。
結合地理教學設計環境道德主題教育活動,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活動的主題要覆蓋環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對象,利用集體目標的激勵、組織全體師生實踐,在參與中養成良好的環境道德習慣。例如上海市閔行中學的做法是:每一個主題活動都設計一個口號,如“讓道德的陽光照遍我們生活的空間”。
主要活動有建立培養環境道德的規章制度,培訓學生干部,讓學生走上講臺,舉辦環境道德講座;在輿論宣傳的基礎上,學校抓垃圾分類、控制吸煙、司職到位三個突破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4環境道德教育的體系和現狀
教育是指教導規戒,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環境保護事業素有以教育起家之說。可見教育在環境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因為,第一,環境意識優劣和環境質量的好壞,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低,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擁有藍天、碧水、青山、綠地、呼吸新空氣、飲用清潔的水,是每個人的權利和愿望,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權利,要靠教育獲得和提高。第二,環保事業是全社會的事業,不但涉及政府若干行政部門,同時也涉及公民和其他組織。
學生并不是不懂環境知識,主要的問題是知識與行為脫節,不按照懂得的道理去做。目前在中學雖然已經重視了環境科學知識教育,但是環境道德教育相當薄弱。原因在于把環境教育理解為普及環保知識,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環境道德教育。環境科學知識教育與環境道德教育,兩者關系雖然密切,但不能替代。普及環境教育首要的問題應該是環境道德方面的教育。 人們應樹立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包括環境審美感、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尊重與熱愛生命的品質。在環境教育中,要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價值,發展學生正確的環境道德準則。
2.發揮地理教學德育主陣地的作用,勇挑環保道德教育的重任
2.1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1.1挖掘地理教材中蘊涵的環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
中學地理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環境道德教育內容,例如:我國生態環境基礎原本就脆弱,龐大的人口對生態環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壓力,加上以犧牲環境求發展的傳統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沖擊和破壞,因此,我國生態安全問題已在國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四個方面突出表現出來。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土壤質量變差,非農業建設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資源在不斷減少。湖泊退化是水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我國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并嚴重短缺等。諸如以上內容教材中均有體現,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蘊涵的環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加強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2.1.2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環境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環境道德素養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除了經濟和法律手段,還需依靠道德的約束。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思想道德建設的實踐中,青少年歷來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他們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整個民族素質狀況,也必將影響國家社會發展。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對南斯拉夫實行狂轟濫炸,造成南斯拉夫乃至巴爾干的空前的生態災難。英美聯軍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更是給伊拉克人民帶來了人道主義災難,大量新式武器的使用更是破壞了兩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給當地人民及周邊國家帶來環境災難,霸權主義仍將是地球生態環境危機的最危險因素。
2.2積極組織環保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環境道德意識的形成
環境道德的培養是一切環境保護和改善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積極組織環保實踐活動,會促進學生環境道德意識的形成。實踐活動是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掌握觀察、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
根據我國環境與發展的實際,中學環境教育的內容應包括環境與發展的基本概念、環境污染與防治、生態環境惡化與改善、人口問題、環境法規、環境價值與德育、鄉土環境教育等。
3.環境道德教育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
新世紀的道德建設,不僅要明確重點內容,還需要探索適應新時期新情況的科學方法,才能收到成效。道德建設離不開道德教育,這是普及社會已有的道德成果和使它代代相傳的必要手段。但是道德教育要不成為單純的說教,必須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要從社會成員的社會實踐出發,幫助人們了解、感知、理解自己的社會存在,為人們創設道德實踐的機會,注重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感和養成道德習慣。環境道德教育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多種多樣,關鍵要看新的道德是否內化為人本身的良心,成為人自身的需求。
3.1學校環境道德教育初見成效
集體育人的環境,是激勵學生、鼓舞學生在環境道德風尚熏陶下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形成環境覺悟和道德感悟,從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凈化學生的心靈角度、把保護環境的意識升華為自覺參與維護自然的、社會的環境美的意識和行動,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思想教育的目標。主題教育中,發揮班集體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從愛美愛綠、凈化和美化校園到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積極和主動地參與社會的、自然的各類活動,更是生動的有益的陶冶學生心情,使之情操高尚、思想豁達、心胸開闊的育人途徑。通過召開主題班會、演講會等方式,廣泛宣傳形成高潮,并編撰學生論環境道德的文集,造成強大輿論,增強了師生對保護環境、遵守規范的自覺性。我們尤其突出環境主題.在校園顯目的地方標出近年來聯合國環境主題詞,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水、生命的主要源泉”、“為了地球上的生命”等等,讓學生在濃郁的氛圍中自覺促進自身環境道德素質的提高。
學校在管理上也考慮如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我們采用音樂鈴聲,悠揚的音樂使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狀態,有利于聽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全體學生還初步實行垃圾袋裝化和垃圾分類的試點。全校上下通過實踐,師生行為規范明顯上了新臺階,在校容校貌、防止污染等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如今的高青縣實驗中學綠樹成蔭,綠化面積高達百分之八十,成為一座花園式的現代化綠色環保學校。
3.2建立完善學生環境道德水平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學生環境道德水平評價體系非常重要。學校對學生環境道德教育要做到五到位,即:認識到位、制度到位、執法檢查力度到位、宣傳到位、監督指導到位。尤其要重視環境道德教育是否內化為學生的行動及自身需要。通過校園環境和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環保意識、是非觀念等來評價學校環保教育的成效。學校應該成立主管領導負責下的環保道德教育機構,定時邀請環保部門進行指導,聯系實際及時開展環保教育活動,有監督、有量化、有評比,真正調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讓環保之花開遍校園,并輻射至家庭乃至社會,使環保道德觀植根于人們的心底。
3.3環境道德教育任重道遠
環境道德的培養是一切環境保護和改善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環境道德教育任重道遠。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例如,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農藥化肥污染的現狀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以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等的現狀以及森林毀壞、草原退化、物種絕滅、耕地銳減、淡水緊缺等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介紹自然保護的措施,我國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農田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建設的現狀和效益,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現狀和意義,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生態觀;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人口發展的情況,人口劇增帶來的問題,我國人均資源量與世界的比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措施,使學生了解人口與環境的關系,提高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嚴重性和實行計劃生育必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生育觀和資源的人均觀念;介紹我國生態環境方面法規的主要內容,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等,增強學生生態環境法制的觀念,參與法規的實施。
此外,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的作用,聯系實際開展鄉土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和保護家鄉生態環境的思想也需重視。
結合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挖掘教材環保素材內涵,積極開展環保道德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環境道德教育任重道遠,新時代的廣大地理教師應承擔起這份歷史的重任。
1、《時代需要什么樣的環境道德》
2、《中國教育報》2000年12月06日
3、 1999年5月26日《北京日報》
4、《山東環境》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