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及其對我國女子教育的啟示
佚名
【摘要】要實現超越發展,就必須拓寬國際視野,學習和借鑒國外女校的先進經驗,加強與國外女子大學的合作與交流,結合我國女性發展的規律,設立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培養女性成功的品格、能力和專業發展方向,從而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個性。
日本高等女子教育無論是歷史還是現狀都有優于我國女子教育的方面;對日本高等女子教育進行探討,有助于促進我國女子教育的發展。
一、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
在封建時代,由于受“男尊女卑”等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女子很少受學校教育,女子高等教育更是無從談起。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是在明治維新以后確立的,從此,女性得到了就學的機會。然而,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日本的教育制度一直延用的是從小學直到帝國大學和小學到師范學校分明的雙軌制;當時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高等教育的大門對女性是關閉的,女性不允許參加大學的升學考試,不允許與男子同校學習。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些倡導男女平等的有識之士,在全國創立了為數不多的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女子高等專門學校等,后來發展為女子大學,成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驅。至1935年時,日本已有48所女子大學(其中國立的2所、地方政府立的6所、私立的40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公布了《日本憲法》,規定兩性本質上的平等及男女教育的平等。隨后根據憲法條文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在教育方面進行了新的學制改革,允許男女同校共學,并于1946年開始實行女性與男性平等入學,女性終于獲得了與男性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力。由此可見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是:從女子私立大學起步,漸有政府辦的女子師范學院,再有女子進入國立大學(實現男女同校),日本早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以私立女子大學為主。在新學制實施10年后,即1956年,文部省統計資料表明女性升入四年制大學(包括國立、公立、私立大學)的人數占學生總數的12.4%,升入二年或三年制短期大學的人數為42061人,占短期大學學生總數的54%。而后逐年上升,到1995年日本女大學生的入學率已達47.6%,超過了男大學生的入學率(42.9%)。同年度日本女大學生占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生總人數的比例為44%,成為世界上女子高等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二、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特點分析
1.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較短,注重女性特長的培養。在日本,女性升入短期大學的比例較大。日本的短期大學是戰后實施學制改革后設立的,是指修業年限為二至三年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職業型人才為目的。女子短期大學占全國短期大學的60%以上,而短期大學中90%以上的學生為女性。各大學專業和課程設置比較注意女生的特點,女生選習的專業和課程大多是女生較易學習或畢業后十分實用的,主要有:家政、食物營養、護理、體育、外語、秘書、音樂、兒童教育、商貿、服裝服飾等;同時加強實踐課內容,側重于對女性自身的職業觀、人生觀的教育,為社會各領域輸送了大量符合時代要求的女性人才。短期大學畢業生修業期滿,欲繼續深造者,根據一定條件可編入大學繼續學習,還實行與其它大學學分互認制度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機會。2.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十分重視繼續教育。由于社會的急劇變化,女性很難事先掌握終身通用的知識和技術,因此她們希望隨時有機會學習必要的知識和技術。因而女子專門院校已把繼續教育作為重要任務,許多國立大學設立了面向社會的學習中心,招收和接受婦女入學進行繼續教育。學習內容從茶道、插花、文學、烹調等家庭型、教育型逐步發展到政治、經濟、法津、教育、女性學、社會福利學等各個領域。通過繼續教育,使女性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提高知識水平和就業能力,從而創造女性充實的人生。3.女性學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女性選擇的專業學科由家庭型轉向社會型。近年來,為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關于女性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女性學的研究,在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得到廣泛的重視;隨著女子特殊性研究的深入,許多新理論的提出并被作為女子教育的理論基礎,從而推動了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已逐漸擯棄過去單純發展女性特長而不重視彌補女性短處的做法,在盡力發展女性長處的同時,通過各種教育以彌補女性不足的方面,使女性得到全面的發展,以適應新世紀對女性人才的特別要求。由此女性選擇的專業學科也由家庭型轉向社會型,人文、教育、家政等學科比率逐步降低,而社會科學、工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在以前女性極少問津的農學、理學等領域學習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由偏重文學、教育、家政發展到法學、經濟、商貿等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三、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1.政府要高度重視女子教育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并制定相應的法律保障女子教育的發展。日本上世紀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日本教育包括女子教育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高級婦女人才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培養大批高級婦女人才便成了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日本政府對女子教育的重視表現在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女子教育納入男女平等發展的軌道,依靠法律來發展女子教育,在教育領域頒布《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以規范教育發展。在這些具有指導性的法律中,均列有男女平等、男女享有平等教育權利的規定。2.根據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經驗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對我國的女子高等教育體系進行改革,盡早建立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的女子高等教育體系。改革主要應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是加大職業教育的力度,通過多種形式,開發多種職業課程,實行教育職業認證;建立職業開發中心、職業開發課程等,為開發學生職業經歷提供課程、設備或職業咨詢的服務設施。二是開展大學間的互相學習及項目互換,女子大學與其他大學實行學分互認。三是進一步完善實習課程。把課程的實習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條件良好的實習基地,確保教育實習的落實。四是產學研相結合,擴充并完善研究所教育。3.要多途徑多樣化辦學,為我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拓展空間。日本高等教育門類齊全,結構豐富。從高等教育機構的舉辦者來看,有中央政府設置的國立大學,有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興辦的公立大學,有私人財團創建的私立大學;從專業設置來看,有多種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和短期大學,有單科大學和開設獨門專業的??茖W校和專修學校;從學習年限來看,又分為兩年制學校與四年制學校等。應該說這些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為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空間與選擇余地。目前,我國有十幾所女子高校,大致分四類:(1)女子職業大學———主要有湖南女子職業大學、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等。(2)專修學院———主要有浙江女子專修學院、長沙競男女子專修學院等。(3)女子管理干部學院———主要負責婦聯干部的培訓。最著名的有全國婦女管理干部學院。近些年來,這些婦女管理干部學院擴展培訓范圍,不再局限于婦聯干部的培訓。如全國婦女管理干部學院已逐步改造為女子大學———1995年改為中華女子學院,并于1996年開始通過普通高考招收部分新生。(4)普通高等教育系統內的女子學院———主要有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天津師范大學國際女子學院、大連大學女子學院。金陵女子學院建于1987年,其前身為蜚聲海內外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簡稱金陵女大);天津師大國際女子學院于1993年正式成立,它們均是二級學院,旨在吸收世界其它國家專門女子高校的教育經驗,并根據新時期對我國女性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女性高級人才。女子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高素質的女性人才,而且要承擔起性別研究的重任,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性別理論、培育和傳播全社會的社會性別意識作出貢獻。而目前我國女子大學新建的居多,辦學層次不高,且發展不平衡,無論是規模、質量、師資、效益,都與世界一流的女校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