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老年人高血壓中西醫營養KAP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廖艷 林殷 張聰
【摘要】 目的 在社區老年人中開展高血壓中西醫營養健康教育,評價其干預效果。方法 在北京西城月壇社區老年活動站隨機抽取304名老人(年齡>60歲)進行高血壓相關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KAP)調查,其中干預組151人,對照組153人。結果 經半年的社區干預后,對兩組人群進行高血壓及營養知識、態度及KAP復查。干預組的營養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組“希望更多了解營養知識”的人數明顯增加,干預組膳食行為改善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對社區老年人進行高血壓營養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
【關鍵詞】 高血壓;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健康教育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一種慢性疾病。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則對其患病人群的心、腦、腎等靶器官產生嚴重損害,且高血壓患病率在近年來逐年上升。研究表明,高血壓的發生、發展和營養因素關系密切,高鹽、高脂、低鈣膳食均不利于控制血壓〔1,2〕。針對老年人加強營養教育、普及營養知識,使其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減少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目前,對于較大樣本的社區老年人的營養與高血壓的關系,尤其是基于“藥食同源”基礎上的中西醫營養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防治中的作用之研究,尚屬薄弱。本文選擇北京市西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較為成熟的月壇社區,于2008年4~9月對月壇社區老年活動站304名老年人進行了高血壓相關中西醫營養知識宣傳教育,對營養健康教育效果進行了綜合評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北京市西城區月壇社區老年活動站304名老年人(年齡>60歲)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根據中西醫營養的基本知識和老年人的特點,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身高、體重、腰圍、經濟收入、運動習慣)、健康狀況、疾病史及高血壓相關營養知識、營養態度、營養行為(KAP)三方面的問題。將納入對象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同一時間進行問卷,第一次調查后選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3〕、高血壓患者的藥膳食療〔4〕和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5〕,采用講座、咨詢、宣傳單的形式,對干預組進行為期半年的營養健康教育,宣傳高血壓的基本知識,提高社區老人對高血壓的知曉率;宣傳合理膳食可以控制高血壓的發生、發展;鼓勵老人清淡飲食,增加蔬菜、水果、乳類和豆類的攝入,減少動物性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健康教育活動結束后,重復問卷調查。兩組調查對象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經濟收入方面基本相似,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
1.3 質量控制 統一培訓的調查員指導老人現場獨立完成問卷,現場補漏糾錯;回收問卷由專人核對檢查,并錄入數據庫。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錄入數據進行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老年人高血壓及營養知識的知曉狀況調查結果 在健康教育干預前,針對社區老年人群開展高血壓相關的營養知識調查,其結果表明,兩組人群對一些營養知識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比如對“知曉自己的標準體重”、“知曉建議每日食鹽量”、“知曉牛奶利于降血壓”、“知曉富含鉀的食物利于降血壓”、“知曉常用的高血壓食療方”、“知曉豆類蛋白為優質蛋白”、“知曉平衡膳食寶塔”這些問題回答正確率較低,兩組之間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干預組進行為期半年的營養健康教育后,干預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正確率顯著增加,與干預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相比無明顯改變(P>0.05),見表1。
表1 營養干預前后兩組老人營養知識調查回答的正確程度(略)
與干預組干預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2)P<0.05,下表同
2.2 干預前后兩組老年人群的營養態度調查結果 經過半年的營養健康教育,干預組的老年人“希望更多了解營養知識”的人數明顯增加,干預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持“認為營養對健康很重要”和“愿意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態度的人數在基線營養態度調查時就較多(超過80%),干預組干預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也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對照組和干預組老年人在干預前獲得營養信息的實際途徑相似,對照組和干預組均是通過電視獲得信息的人數最多,分別占47.6%和51.3%,在干預后干預組最希望通過社區老年活動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得營養知識。
表2 營養干預前后兩組老人營養態度比較(略)
2.3 干預前后兩組老年人群的營養行為調查結果 在營養健康教育前,社區老年人群的基線營養行為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老年人對于“常吃粗糧、薯類”、“少食或不食肥肉、動物油”、“每天吃蔬菜水果>500 g”、“每天吃奶類”、“不嗜好咖啡”、“少食或不食熏烤和煎炸食物”這六項膳食行為習慣較好(超過70%),而只有一半左右的老年人對于其余7項膳食行為習慣較好。在經過營養健康教育后,干預組老年人對于“每天吃1/2~1個雞蛋”、“如無腎臟疾病常吃豆類”、“少喝或不喝碳酸飲料”、“少吃甜點及洋快餐”、“吃清淡少鹽食物”這五項膳食行為變化最為顯著,與干預前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也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于“不吸煙”和“不飲或少量飲低度酒”行為改變小,干預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營養干預前后兩組老人營養行為正確率(略)
3 討論 高血壓在早期是沒有癥狀的疾病,不被引起高度重視,加之老年人各臟器功能減退、內環境穩定性差,對藥物耐受性、敏感性下降,使高血壓患者在治療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久之導致離退休后生活質量下降。研究表明,對于大多數血壓僅輕度升高的高血壓人來說,只進行膳食調整就能明顯改善血壓狀況〔6,7〕。經驗證明,健康教育是糾正不良生活行為、防治高血壓的有效途徑〔8〕。健康教育中的“KAP模式”認為,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識,才能使態度轉變及采取合理行為成為可能〔9〕。老年人因其生理特征的改變,消化功能減弱,且多年的生活習慣,對食物的選擇受多因素的影響,但一般而言,他們比較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我們通過良好的營養教育來充實老年人群的營養知識,改變他們的認知情況,從而可以糾正其不良的膳食習慣,達到KAP改變,對預防高血壓的發生、發展有一定效果。本研究結果說明營養學的教育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營養知識,使其改變原有不良膳食習慣,樹立平衡膳食的觀念〔10〕。同時,結果還表明,干預組老年人群在干預后,最希望通過社區老年活動站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得營養知識,這也說明在社區開展營養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營養健康教育,特別是中西醫營養健康教育的開展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可以把營養健康教育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的日常工作中,通過宣傳冊、廣播電視、專題講座、宣傳欄、面對面咨詢或電話咨詢等多種宣傳形式,全面開展社區營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這不僅是遏制社區老年人群包括高血壓在內的許多慢性病發展趨勢的需求,也是當前社區“六位一體”工作和全面提高社區老年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老年人群在經過半年的健康教育后,包括“每天吃1/2~1個雞蛋”在內的五項膳食行為得到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膳食行為的轉變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對于“不吸煙”和“不飲或少量飲低度酒”行為改變小,這也說明一個人從認識到行為的改變是一個過程。不僅要有充分的認識,還需不斷地堅持下去,克服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才能保證營養教育的有效性,才能自覺地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合理的生活模式〔11〕。社區老年營養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社區各方面包括社區老年活動站、社區醫院、居委會、鄰居以及老年人群本身和其親屬的共同配合,從多方面、多途徑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才能保證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幫助老年人掌握營養知識,自覺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合理的平衡膳食模式,消除不良膳食習慣對血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