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老年骨折患者并發癥預防中的應用
郭忠巖 高虹
【關鍵詞】 骨折;并發癥;健康教育;效果
高齡患者體質弱,各臟器機能減退,容易發生壓瘡、感染、深靜脈栓塞、便秘等并發癥,導致病情加重,對生存質量及預后有著很大影響。健康教育是康復護理最有效的工作內容,是康復的首要環節,也是提高人群保健水平的主要渠道〔1〕。本研究通過對老年骨折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旨在減少并發癥,促進骨折愈合,提高骨折老年病人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老年骨折患者106例作為健康教育組,男59例,女47例,年齡60~81歲(平均68.3歲);配對選擇老年骨折患者98例作為對照組,男55例,女43例,年齡60~80歲(平均69.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職業等情況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骨科手術后對癥護理;健康教育組針對以往老年骨折臥床患者常見并發癥,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教育方法:入院后責任護士通過與病人溝通了解病情,分析病人狀況,收集基礎資料,制定適合病人的健康教育計劃,責任護士及輔助護士實施計劃,自評病人接受教育程度,護士長檢查教育效果。針對患者年齡偏大、接受能力降低、視力減退、健康知識及專業知識缺乏,主要采取口頭講解和動作示范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指導。
1.3 教育內容
心理指導:老年患者因處于特殊年齡和生理功能階段,易出現孤獨、失落、焦慮、恐懼等不良的心理反應,通過積極與患者溝通交談,觀察評估患者的軀體癥狀及焦慮抑郁程度,加強健康知識教育,向患者解釋手術、臥床的重要性及功能鍛煉的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與患者共同制訂康復計劃,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耐心的指導和肯定,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鼓勵其家屬多探望、陪伴、照顧,排解后顧之憂,使老人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減輕疼痛的行為指導:向患者說明疼痛的相關知識,消除對疼痛的恐懼與無助感。告知患者可能會引起疼痛的操作,使其有思想準備。指導減輕疼痛的技巧〔2〕,如咳嗽或深呼吸時用手或枕頭按住切口,以防牽扯縫線引起切口疼痛;留置引流管者翻身及改變體位時避免壓迫、扭曲、牽拉管道。請樂觀開朗的患者與其交流,消除疑慮,減輕心理負擔,提高痛閾。采取分散患者注意力的幽默、放松、皮膚刺激等舒適護理法〔3〕。對原因明確的疼痛應用小劑量止痛藥預防。預防壓瘡:老年患者由于體弱、消瘦、皮下脂肪少、疼痛活動受限、長期臥床導致血液循環差, 皮膚機能不正常而發生壓瘡。護理人員應及時評估患者皮膚情況,并進行壓瘡危險評分,解釋發生壓瘡帶來的危害,有針對性的制定護理措施。爭取患者及家屬配合,在不同的骨骼受壓部位為患者適度墊上不同規格的墊子,保持干燥,減少摩擦力。每兩小時翻1次身,翻身時避免拖、拉動作;適時進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環;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鼓勵患者增加營養,給予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增強抵抗力。預防感染:老年呼吸系統功能減退,呼吸道黏膜萎縮,纖毛運動不良,分泌物滯留于不易咳出造成肺部感染。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并鼓勵患者咳痰,必要時超聲霧化吸入;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定時通風換氣,應當限制和減少人員探視。排尿障礙造成的泌尿系感染給骨折臥床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應指導患者多飲水,早排尿,必要時壓恥骨上部、溫水清洗外陰等誘導排尿;患者需留置導尿時,要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防止受壓、扭曲及尿液逆流;每日用碘伏擦洗尿道口,并更換引流袋,預防泌尿系感染。預防便秘:長期臥床造成活動受限和液體攝入不足,腸蠕動減慢而易形成便秘。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盡可能加強擴胸、深呼吸、抬臀等床上活動,指導患者每日腹部按摩和定時排便。預防深靜脈血栓(DVT):鼓勵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清淡飲食,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增加腹腔壓力,影響下肢靜脈回流;禁煙,防止血管收縮、誘發血栓形成;抬高下肢高于心臟平面,幫助患者做肢體的被動活動,揉捏按摩雙下肢肌肉,用彈力襪或彈力繃帶促進靜脈回流〔4〕。正確選擇穿刺靜脈血管,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護理過程中注意患者主訴,同時觀察患肢腫脹、末梢血循環情況〔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及t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1。健康教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1 兩組患者住院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略)
2.2 兩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
見表2。健康教育組的平均臥床天數、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表2 兩組患者住院后平均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略)
2.3 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通過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于患者出院前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對治療、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以及患者對疾病基本情況、治療、護理、營養、吸煙對骨折愈合的影響的認識及理解,并遵從教育方法執行。健康教育組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5.3%,對照組為87.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老年骨質疏松,骨量下降,肢體不靈活,日常生活中輕微外力易致骨折〔6〕。由于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日益提高,手術已成為治療老年人骨折的重要手段,但老年人體弱多病、各臟器機能衰退、骨折愈合能力差、感染抵抗力低下,再加上手術創傷,增加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針對老年骨折患者的個體情況采取的健康教育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提高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7〕。通過心理指導,可以緩解患者的生理應激反應,使患者保持樂觀、自信而平穩的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通過健康知識的宣教,可以使病人及家屬認識到并發癥的危害性及早期預防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與參與,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方式。如病人戒煙酒、保持口腔清潔、每天有一定的飲水量、食用蔬菜水果等,使病人的食譜有利于骨折愈合,減少便秘;通過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訓練,促進痰液排出,增加肺活量,減少肺不張,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在病人留尿管后即定時開放尿管,借以鍛煉病人膀胱肌肉收縮功能,以便盡早拔除尿管減少尿潴留而降低泌尿系感染發生率。通過早期功能鍛煉,預防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通過對較易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降低發生率,使病人平均臥床時間及住院天數較對照組縮短。 老年病人記憶力減退,接受能力降低,患病后依賴性增加,實施健康教育時由于護士做到耐心和細致,不厭其煩,反復指導,幫助患者真正掌握了骨折各階段的注意事項,變被動配合為主動配合;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而常規護理方法不能因人而異,連貫性也不強,致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導致患者對治療護理缺乏信心,影響與醫護配合。健康教育由于與患者進行了互動性、個體性的健康影響,增強了患者的參與意識,協調了護患關系,使患者得到了及時、滿意的護理指導,增加了患者的歸屬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而且健康教育還使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體現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調動了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獨立思維與鉆研能力,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