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類課程實施狀況調查分析:體育師范生的視角
范嬴軒 趙喜
摘要 隨著我國教師教育的重心轉向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教育類課程的實施狀況成為教育者不得不關注的問題之一。本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個案,以所抽樣的300名體育師范生為問卷調查對象,對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教師教育類課程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課程主體認識不到位、課堂教學效率低、課程管理不完善、課程文化失衡等。針對這些問題,列舉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 教師教育 教育類課程 課程實施
一、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高質量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水平,高質量的教師是通過教師教育實現的。因此,教師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教育是對未來理想的教師的培養教育,其核心是教師素質的培養,而教師素質培養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實施。
教師教育類課程指的是高等師范院校為培養未來合格的教師而開設的一系列教育類課程,其與師范生各種教育科學素養密切相關。各大高等院校培養的體育師范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否盡快轉換角色,承擔教學任務并勝任學校其它工作,這些問題都是教師教育類課程一直關注并致力解決的問題。教師教育類課程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在教師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但在實際生活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卻成了一個重要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高等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中,對課程實施的關注度沒有顯著的提高,依然秉承慣有的思維。認為只要課程計劃,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就能夠在實踐中取得預期效果,忽略了課程實施中的具體情境和具體問題。由于這種錯誤的假設,使得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效果還不夠理想,許多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體育師范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并不能勝任中小學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將從教師教育類課程實施的角度出發,以華中師范大學為個案,探索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師范生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學習狀況,并以體育師范生為視角,分析教師教育類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策略,以實現教師教育類課程實施效度的提高和體育師范生教育科學素養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考察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現狀,并以課程實施的四大要素,即課程主體、課堂教學、課程管理、課程文化為維度進行問卷設計。問卷先進行了小范圍的試測,并根據體育師范生所反映出的問題以及若干專家學者的建議,再次對問卷進行了修訂,并進行了必要的信效度檢驗。
問卷選取了華中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300名師范生進行調查。問卷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把華中師范大學所有體育師范類院系的班級進行編號后,再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樣本。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為93%,其中無效問卷5份,有效問卷274份,有效率為91.3%。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師范生對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專業認同度
教師教育課程的實施主體包括進行教育類課程實施的教師和體育師范生,本次研究主要圍繞體育師范生這一主體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從教育類課程有必要、對今后工作有幫助、樂意選修、上課認真、從不無故缺席五個方面對體育師范生的專業認同度進行問卷調查,其結果如圖1所示。統計分析表明,在調查的274名體育師范生中,有46.9%的體育師范生認為教育類課程是有必要的;有40.8%的體育師范生認為教育類課程對今后工作有幫助;有35.1%的體育師范生樂意選修教育類課程;有26.1%的體育師范生認真學習教育類課程;有22.1%的體育師范生從不無故缺席。以上結果說明,作為教育類課程實施主體的體育師范生專業認同度不高,只有較小部分體育師范生認真學習教育類課程。同時我們還發現高年級(三、四年級)體育師范生對教育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遠遠高于低年級(一、二年級)體育師范生,但其上課不認真、無故缺席等情況也更為嚴重,具體對比情況如圖2所求。
(二)體育師范生對教師教育類課程課堂教學的滿意度
本研究從教師教學水平、教師教學態度、教師教學方法、理論實踐結合、專業知識結合五個方面將體育師范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如圖3所示。體育師范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存在差異性: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態度的滿意度分別是72.4%和54.9%,達到了滿意度的50%以上,說明體育師范生對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態度是基本滿意的,尤其是對教學水平的滿意度;對教學方法、理論實踐結合的滿意度分別是47.3%和41.6%,未達到50%以上;對課程教學與各科專業結合的滿意只有34.3%,是調查項目中滿意度最低的。這說明調整教學方法,加強理論實踐結合及與各科專業結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滿意度的關鍵之處。
(三)課程管理滿意度情況
為深入調查XX師范大學教育類課程中課程管理的實施情況,研究主要對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及對教育類課程的重視度三個方面的滿意情況進行了整合,獲得各部分比重如圖4所示。我們發現體育師范生對課程設置管理最滿意,占到了整體滿意度的42%;管理者對教育類課程的重視度比重最低,只占了整體的20%,這是明顯不夠的。這說明教育類課程實施的管理部分最大障礙是管理者對課程及課程實施的重視度不夠。
(四)課程文化的結構情況
教師教育類課程文化結構中最主要的一對關系就是學術性與師范性的關系,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在教師教育中應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本研究從學術性與師范性的關系著手,探尋了西南學教師教育類課程文化的結構情況。我們分別將教育類課程實踐中的學術性與師范性情況進行了統計調查,發現當前課程實施中,學術性與師范性存在較大的差距。如圖5所示,學術性占整體比例的75.13%,師范性占整體比例的24.87%,這說明我們的教師教育正處于一種失衡的現狀,過分強調了教育的學術性,忽視了教育的師范性。
四、討論與建議
在上述調查結果與分析中,我們研究認為教育類課程的開設現狀存在四大方向的問題。一是作為課程主體認識不到位。調查中的體育師范生沒有清楚的認識到教育類課程作為教師教育核心課程的重要性。將教育類課程的地位放在專業課之后,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認真學習。二是課堂教學效率低。課堂中幾乎只采用傳統講授法進行教學,教師對體育師范生進行的是知識灌輸,而忽視了教師技能培養和智慧啟發。三是課程管理不完善。學校對教育課程的重視度明顯不足,將其錯誤的納入了公共課體系,對課程實施的評價較為單一,基本沒有涉及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分。四是課程文化缺失(表現是什么)。調查發現,XX師范大學教育類課程透露出濃厚的學術氛圍,其學術性與師范性比例嚴重失調,出現了師范性文化的缺失。為改變這些方面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著力培養體育師范生的師范意識,提高教育類課程的專業認同度
體育師范生作為師范生的一大組成部分,其師范意識的培養是改進教育類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強化體育師范生的師范意識,即讓體育師范生意識到要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人民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類課程對其師范技能發展、教育理論提升、教學方法的充實等都起專業課程無法代替的作用。學校及教師不僅要讓體育師范生意識到教育類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要讓體育師范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課程實施中來,使體育師范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投入到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從而發揮出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獲得最大效益的發展。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技能,形成豐富多樣的教育教學形式
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能讓體育師范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還能讓體育師范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課程內容。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不能將“一言堂”貫穿始終。在教育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學技能,將講授、討論、綜合實踐等結合起來,讓體育師范生既能學到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也能了解到當前基礎教育實施的具體情況,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不僅能夠拓寬體育師范生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對體育師范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體育師范生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有著促進作用。此外,教師在進行教育課程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將教育類知識與體育師范生的專業知識進行結合,以便體育師范生進行知識的內化和技能的形成,這對師范生們未來要擔任的工作崗位有很重要作用。
(三)適時更新學校管理意識,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
沒有科學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作保證,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實施難以實現質的突破。所以學校理制度的重構,例如科學合理的安排課程,劃分課時,并制定一套嚴格的制度以保證其實施的進行。其次,學校應該重新審視教育類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可動員全體老師、體育師范生,在集思廣益的前提下優化課程設置,并注重有條不紊的發揮課程實施的再調整功能。最后,課程實施的評論要多元化,主要包括評價目標、評價方法、評價主體、評價內容等一整套的評價系統。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局限的體育師范生學業評價和教師教學評價。管理者應該適時更新管理意識,重新建構XX師范大學教育類課程管理方面的策略。
(四)轉變課程文化失衡現狀,落實教師教育的雙學性
課程文化是教育類課程實施發展有效性的土壤,學術性與師范性并重的課程文化可以促進教育類課程的順利實施。師范性和學術性是高等師范院校的雙翼,學術性為高等師范院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師范性為高等師范院校的改進指明了方向,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協調統一才能促進高等師范院校的繼續發展。鑒于XX師范大學歷來學術氣氛過于濃厚的情況,我們更應加大力度,努力轉變這種不利于教師培養的失衡現狀,在重建課程文化的過程中加強師范性的建設。如對體育師范生的學業考核內容不僅包括學術成績,還要包括其教育教學的技能、態度、觀念等。此外,學校還可以開展不同形式彰顯師范性的活動,如各類師范技能大賽、課堂模擬等。從而為教育類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一方沃土。
【1】 伍德勤.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類課程結構及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5(8)
【2】 楊啟亮.師范院校教育學類課程與教學的評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
【3】 唐殿強、張淑玲.高師教育類課程的歷史回顧與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03(6)
【4】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專家組.關于我國教師教育課程現狀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5】 黃依林、何凡. 試論“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變[J].成都大學學報,2008(9)
【6】 袁虎廷、馬存根、王林波. 一個師范生眼里的職前教師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6)
【7】 秦秋霞、于海濤. 論教師專業化背景下的高師課程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