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簡論解決高職生就業難問題的整體設計

潘樹棟

論文摘要:要解決高職生就業難問題,不只是高職院校的事情,而是一項關涉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學生等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是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和學生等共同的責任。為此,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營造高職生就業的良好環境;切實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促進高職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

論文關鍵詞:解決;高職生就業難;整體設計

高職生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的重要顧客和消費者。促進高職生順利就業,既是關系到學生及其家庭生活幸福的民生議題,也是伴隨著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永恒課題。社會轉型期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相比于本科層次的高校畢業生,大專層次的高職生就業困難,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普遍不高,因此,解決高職生就業難問題更具有現實意義。然而,要解決高職生就業難問題,不只是高職院校的事情,而是一項關涉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學生等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是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學生等共同的責任。政府、高校、企業和學生要各安其位,明確自己的職責定位,通力合作,共同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推動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本文中,筆者試對解決高職生就業難問題進行整體設計。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營造高職生就業的良好環境

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營造高職生就業的良好環境。這是解決高職生就業難的重要條件。這里,政府既可以通過發展經濟,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可以針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出臺一些有利于就業創業的政策。相對于前者,后者更為直接,效果更為明顯。

其一,制定并落實相關就業創業政策,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目前,國家已制定并實施了《就業促進法》,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不少促進就業和創業的政策。但是就業歧視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有些就業創業促進政策并未真正落實。因此,國家和各地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完善并貫徹落實相關就業政策法規。一是要明確就業歧視概念,制定有關反就業歧視的具體規定,建立反就業歧視專門機構,加大就業歧視處罰力度,同時規定救濟措施和救濟機制。二是要全面梳理并完善現有就業創業有關政策,堅持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相結合,要降低創業門檻,加大稅收優惠,提供創業信貸支持。三是要加強創業培訓。創業培訓要與項目推薦、技術支持、人才服務、小額貸款、融資擔保、創業指導等相結合,組織企業家和自主創業成功者開展“創業一對一”活動。政府要鼓勵多方投資,建立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將有關科研院所研發的市場前景好、投資見效快、適合創業者需要的新產品、新技術推介給自主創業的學生。

其二,提供教育信息服務,建立健全高職生頂崗實習制度。政府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及時做好并發布人才需求報告,及時公布招生計劃、招生規模和就業信息,促使高職院校及時進行專業設置和調整,以使培養的人才更好地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頂崗實習作為提高高職生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措施,政府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高職生頂崗實習制度,促進頂崗實習的制度化、規范化。《教育部關于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教高[2009]3)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切實落實高職生學習期間頂崗實習半年的要求,與合作企業一起加強針對崗位任職需要的技能培訓,大力提升畢業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業能力。”各地要進一步制訂實施細則,加強區域內校企合作工作統籌,遴選并穩定一批區域內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工作崗位的企業,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提供頂崗實習崗位。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高職院校依據學校的主體專業、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興辦相關產業,把校辦產業作為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要場地。

其三,改革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管得過死、戶口附帶巨大社會利益的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低水平、窄覆蓋、差異大”的社會保障制度,影響了高職畢業生的流動就業能力。為此,一是要改革戶籍檔案管理制度,掃清當前戶籍檔案管理上的制度性障礙,清除附在戶口上的附加社會福利,實施一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切實解決畢業生的戶口檔案落實問題,比如河南新一輪戶籍改革的內容就包括大中專畢業生、專業技術人才可自愿選擇就業居住地,先落戶再就業。二是要盡快建立“高水平、廣覆蓋、一體化、公平性”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漸消除地域之間、城鄉之間和所有制之間的社會保障差異,創造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為高職生到西部、農村、基層、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就業提供制度保障。

二、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

要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必須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主陣地作用,高職院校要切實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大力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某種程度上說,緊扣勞動力市場需求,深入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是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核心。

其一,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專業好壞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成功與否的最主要因素。高職院校要建立由行業、企業、學校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積極開展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設置和建設新專業,調整和改造傳統專業,擴大專業外延,整合專業內容,拓展專業方向,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的高技能人才。要建立專業信息預警機制,將就業狀況作為專業設置及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據,對連續幾年畢業生就業率很低的專業應中斷或暫停招生,對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進行調整或改造,以保證人才培養的適用性,盡量壓低“廢品率”。

其二,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徹底擺脫傳統“三段式”學科體系對課程體系的約束與影響,在先進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一是課程目標突出崗位就業目標,即課程設置要有清晰的職業能力要求及具體職業崗位的工作標準,要以職業崗位人才規格、知識技能態度的要求來確定課程目標。二是課程內容要以職業能力為本,即要分析職業崗位所需的能力,形成能力標準并將其轉化為課程,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要把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標準引入課程體系。三是課程結構要實行模塊化,即將某一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基本性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為核心技能設計為核心課程模塊,再將該職業范圍內適用于各個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設計為就業方向性課程,多個核心課程模塊和就業方向性課程模塊的組合構成一個專業及專門化方向的課程體系。四是課程實施要具有開放性,即課程教學要向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法和學習路徑,課程考核方式更要注重在實際工作情境中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考核主體包括教師、企業指導教師和管理人員等。

其三,加強工學結合。工學結合是一種以職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目的,以校企合作為載體,把課堂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要緊緊依靠行業企業辦學,進一步擴展和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產實踐的結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轉變。同時,針對工學結合中出現的“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高職院校要創新校企合作方式,找準企業與學校的利益共同點,主動讓企業從中獲得利益和好處。如學校根據企業實際培養所需人才,為企業開展在職員工的培養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服務,解決企業生產、技術、管理上的難題,積極宣傳企業,提高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其四,實施全面就業教育。全面就業教育包括就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和職業生涯教育。一是要實現“五化”,真正發揮就業指導教育的功效。全員化:高職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需要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參與;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要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專業化:要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促進就業指導部門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個性化:要根據學生個體特點,結合工作崗位要求開展“一對一”的指導;信息化:要建立學生信息庫、用人單位信息庫、人才市場信息庫、就業信息往來庫“四位一體”的就業信息網絡平臺。二是要實施創業教育,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高職院校要根據學校特色和專業特點選擇開設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如《創業學》、《科技創業》、《企業家精神》、《風險投資》、《項目評估》、《創業管理》等;舉辦創業論壇、創業設計競賽、企業家講座等活動;通過專業課的實踐性教學(實驗、實訓、實習和社會實踐等)對學生進行“實戰”訓練;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實驗中心和創業基地,加強創業實踐訓練。三是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關鍵是要體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層次性與動態性,對學生進行全程性的職業生涯教育:要從近期著手,引導學生尋找適合的職業;要立足于發展,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要從人生著眼,注重對學生的“成人”教育。

三、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結合最為緊密。行業企業在高職院校發展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企業深度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形成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提升高職生就業能力、促進高職生順利就業的決定性因素。 其一,向高職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為高職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一方面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增加專業技能的熟練度;另一方面讓學生獲得工作經歷,感受企業文化,提早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促進高職生從校園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企業要安排操作技能強、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員、專家擔任學生頂崗實習的指導教師,并切實擔負起指導、管理學生的責任,對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專業技能等進行全面的指導和教育。

其二,參與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實踐。只有在企業的參與下,高職院校才能構建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一是參與課程開發與設計。企業的參與使課程內容更加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要求,反映技術領域的新變化、新要求、新特點,更加注重學生職業態度、職業意識和社會技能的培養。二是參與課程教學活動。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到高職院校開展講座或直接授課,使學生了解企業的實際和需求,給予學生實際的幫助和指導。三是參與課程質量評價。企業專家要結合行業崗位能力要求與用工需求,以第三方的身份對職業教育課程質量進行評價,對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方向和質量進行公正地審視。

其三,參與實訓基地建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企業提供支持建設校內實訓基地。企業通過向高職院校免費或低價提供實驗設備,提供資金援助,提供專業技術或人才支持,建立校企合作實驗室和實訓基地。企業以獲得實驗室或實訓基地的冠名權,或職工免費或優惠培訓得到回報。二是企業作為高職院校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可以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直接體驗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及工作崗位,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的提升。企業則可以通過這種基地盡快地物色到合適的員工,減少人力資源搜索成本。

四、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促進高職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

學生自身是就業能力的載體,無疑是就業能力提升的重要責任主體。高職生要準確分析就業現狀,調整自己的“市場定位”,苦練專業技能,強化綜合素質,掌握應聘技巧等。當前存在的“有業不就”現象說明,不少高職畢業生不能就業不是因為缺乏能力和素質,而是就業觀念問題。“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中在對“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的認識上,企業界認為首要的是“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提高學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從高職生自身來講,必須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促進高職生樹立起科學的就業觀。

其一,轉變片面追求“高、大、全”(高工資、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觀念,樹立立足基層、從底層干起的觀念。不少高職生擇業時仍然過份追求優越的生活條件、高工資和高福利,偏好大城市、大單位、大公司,偏好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而忽略自身條件和未來的發展前景。高職生要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主動到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崗位去工作,到西部、農村、中小城市、中小企業去工作,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其二,轉變“等、靠、要”的被動就業觀念,樹立積極尋找就業機會的主動就業觀念。受精英教育思想的影響,大學生“等、靠、要”的就業思想嚴重,不少畢業生期待依靠學校解決就業問題,有些畢業生則把希望寄托在社會關系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生要拋棄陳舊的“等、靠、要”的被動就業觀念,樹立起市場競爭、積極進取、主動求業、艱苦創業的就業意識,不要被動地找工作,而要自己“創造”工作。其一,畢業生可通過學校、人才市場、報刊、網絡、親友、社會關系等多種途徑,主動搜集就業信息、聯系用人單位,大膽推銷自己。其二,畢業生要樹立“創業也是就業,是更高層次的就業”的意識,積極創業。

其三,轉變一次擇業定終身的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目前,“一次就業定終身”的傳統就業觀念使學生總想找一個完全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這種追求初次就業一步到位的觀念往往使不少畢業生失去很多就業機會。而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和再就業將是一種普遍現象和必然趨勢,畢業生追求的一次就業定終身是很不現實的。因此,高職生要改變“一次就業定終身”的傳統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觀念,在工作中不斷提高技能和素質,積累經驗,為以后尋求更好的職業崗位甚至自己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