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遞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朱海琴
小引:層遞式教學模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將其應用到初中作文教學中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寫作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寫作技巧和寫作質量不斷提升。本文從三個階段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展開分析探討,旨在通過作文的層遞式教學打造高效初中語文作文課堂,更好滿足班級所有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隨著社會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逐漸提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受到更多關注,其重要性也被廣泛認可。在這種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加大了對作文教學的創新研究和實踐力度,許多科學可行的新穎教學模式逐漸出現在初中語文作文課堂上,給作文教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其中,層遞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主張以生為本、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受到初中教師和學生一致歡迎,是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見,探索層遞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意義重大,影響著初中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
一、聯系生活體驗,寫出真情
在初中作文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語言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將生活中的故事寫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生在小學階段的作文大多以模仿為主,缺少生活體驗作為寫作依據,導致寫作水平不高,作文內容難以以情動人、以真實吸引人。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注意生活經驗積累,鼓勵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交流討論,從中積累情感體驗和生活感悟,這些都會成為寫生活、述真情的寶貴素材,有助于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寫作主動起來,真實起來。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部編版)《雨的
四.季》這篇課文時,教師發現學生對作者劉湛秋筆下的雨,理解不夠深入,難以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生動的雨的形象以及情境。這時教師沒有強行向學生灌輸課文主旨思想,也沒有強制要求學生仿寫課文,而是以校園為主體,將最近一年校園不同季節的下雨景象,通過照片、視頻方式展示在多媒體大屏幕上,熟悉的校園讓學生倍感親切。學生細心觀察,感受雨中校園的氛圍、景色,看到樹葉在春雨滋潤下充滿生機的樣子,看到幾名同學團結友愛地打著一把傘奔向教學樓……這些情境,喚醒學生內心的記憶,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有了寫作的欲望,投入到“校園的雨”的寫作中,把生活與寫作合二為一,使寫作成為情感表達的載體。
二、傳授寫作技巧,寫出韻味
如果初中生不具備良好的寫作技巧,作文語言的流暢就無法保證。作文容易出現段落不清、語意不明、修辭方法應用不合理等問題,難以寫出高質量、有韻味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學的第二階段,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寫作技巧,讓學生掌握記敘文、散文、詩歌等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技巧,善于挖掘學生的寫作風格并進行科學指導,讓學生在扎實的寫作技巧助力下,寫出語言流暢的作文,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寫作風格。
例如,八年級上冊(部編版)《那樹》這篇課文,作者以敘述和描寫為主,采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了作者王鼎鈞對都市文明發展利弊的感慨,傳遞了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之情。教師讓學生將課文中的敘述語句和描寫語句標記出來,探討這些語句的妙處,接著圍繞“為什么文章少有議論卻能表達深刻思想”的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究,使學生掌握作者語言樸實秀美、舒展自如的寫作技巧。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本節課寫作技巧的學習,仿寫和一種景物相關的一段故事。經過課文深度閱讀,學生接觸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技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了關于一朵花或那片云、家鄉的田地等主題文章,提升了寫作水平,文章主旨直指人類社會進步決不能建立在破壞大自然的基礎上,促進了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傳遞。
三、組織實踐活動,寫出創意
目前,我國初中生的作文存在較為嚴重的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情況,創新性不足,作文的質量不高。縱觀歷年來中考作文的滿分作文不難發現,無論滿分作文是何體裁、是何主題、采取哪種寫作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創意新,讓人眼前一亮,心隨文動。可見創新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所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第三階段便要引導學生寫出有創意的文章。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室內環境對寫作思路的局限,比如可以定期組織春游、秋游、放風箏、調查家鄉美等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獲取創新想法,將自己的新想法、新靈感融入到寫作中,增加作文的新鮮元素。
結語:總之,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優越性是不容忽視的,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科學運用層遞式教學模式,由淺及深地開展作文教學,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作文興趣和寫作質量,滿足學生的寫作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