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英語閱讀課讀后階段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張麗春
論文關鍵詞: 階段教學重要環節讀后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課任務型教學
論文摘要:閱讀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高中生英語水平的重要內容。作者通過對閱讀后階段的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自己英語教學經驗,對如何改善高中英語閱讀后階段的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 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上,讀一直占有主導地位。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積極倡導任務型教學的途徑,而閱讀課的教學程序也已相對固定,總體上是由閱讀前、閱讀中與閱讀后三個階段構成。在閱讀教學中使用任務型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習者利用語言與非語言的知識和技能去尋求溝通,進行意義共建,努力用語言做事。為完成任務,在師生與生生之間產生互動,有利于學生彰顯個性和提高學生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在讀前和讀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強調對課文的理解,關注閱讀技能的培養,而對于讀后階段的處理往往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 1. 虎頭蛇尾。在閱讀課的教學中,讀前、讀中和讀后三階段活動的比例失調。很多教師在完成了閱讀中設計的各項活動后就結束了閱讀課的教學,將讀后階段的活動變得可有可無,這勢必會使得學生在課內很少能獲得各種機會去運用所學語言,綜合發展讀和寫等其他各項語言技能。 2. 活動單一。單一的理解題型及其練習方式對學生大腦的刺激,相對單調,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還容易造成學生能力的片面發展。形式多樣的題型及其練習方式則能對學生大腦產生多元的刺激,且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平衡各方面的能力。 3. 忽視對語言知識的聚焦。一些教師沒有正確理解新標準的理念,以為課程標準強調語言運用能力,倡導任務型教學,語言知識、語法教學不重要。在此觀念下,不少教師在讀后教學中未能引導學生借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閱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使學生“生吞活剝、囫圇吞棗”地學習課文。 4. 忽略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 閱讀是一個輸入過程,寫作是一個輸出過程。語言輸出的前提是輸入。高中英語教材正是為寫作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的輸入材料。但是在實際的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于作者遣詞造句以及布局謀篇方面的特色的分析,割裂了閱讀與寫作之間內在的聯系,使得閱讀這種有效的語言輸入形式無法服務于寫作教學,造成部分學生閱讀成績與寫作成績不能平衡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