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寫作多模態教學模式
佚名
一、前言 在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是提高學生英 語整體能力的基礎。然而,傳統寫作教學面臨課時少、任務重、效果差 等具體困難,教學質量相對滯后。本文從多模態理論著手,探索建立新 型高效的寫作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 興趣。 二、多模態教學理論 1.多模態話語 模態指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 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 用兩個的 叫雙模態, 三個或以上的被稱為多模態。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 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 源進行交際的現象。 2.學習行為 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 學習是構建意義的行為。“構建意義”是指學 習者在與外部環境互動時, 是構建自己所理解的意義。 學習行為分三個過程(顧曰國,2007):①外部環境互動,獲取信息; ②大腦處理外部環境互動獲取的信息, 構建意義;③學習效果的外部行 為表現, 獲取實踐能力。信息獲取方式包括:視覺、聽覺、觸摸、嗅覺、味 覺、空感和身體效仿。構建意義時,大腦通過視、聽、觸、嗅和味五個模 態(感官)處理與外部互動信息。實踐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體態 等能力。 3.多模態教學 多模態教學理論提倡通過多種模態同時刺激聽話者的感官,調動 學習者多種感官協同運作,以加深印象、強化記憶、提高交際的有效性。 多模態教學框架下,對模態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張德祿,2009): ①為教學提供教學情景。網絡的發展為盡可能真實的語境提供了便利 條件,可以提供圖像、錄像、聲音,作為學習的實際環境; ②為教學提供輔 助條件。通過對話語從多方面提供輔助信息,使學習效果更好; ③為多 模態話語交際提供多通道話語意義表達方式。多媒體同時參與一個交 際情景,不僅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和興趣,而且促進信息的吸收不斷強 化、更加精確和徹底。 三、英語寫作多模態教學 1.教學過程的多模態 首先,精心備課。根據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明確 教學目標,選擇適合他們的教材,制定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注重 學生的英語詞匯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寫作能力。由于絕大多數 學生都要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因此,精心挑選歷年來 優秀的四、八級范文,引導學生學習欣賞范文,切實提高應試的寫作能 力。教師在備前,應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掌握他們的英語學習動 機、學習策略、英語水平、英語輸入、英語輸出、語言反饋等方面的情況; 根據他們的語言反饋和課堂反映,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做到“因材施 教”。 其次,在課堂上通過運用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展現PPT 教學課 件,組織觀看教學視頻等方法進行寫作教學。告別傳統的“紙+筆”的教 學模式。同時,由傳統的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寫作主題貼近校園生 活,組織學生先就主題開展小組討論,確立提綱和思路。寫作完成后, 開展同伴互評,借鑒學習別人的優秀之處。同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 問題,展開集中輔導,啟發學生對同伴作文的語篇信息如語篇的信息結 構,其核心命題、子命題及支持性的信息點和信息成分進行分析、歸納 和總結;啟發學生批判性地吸收同伴的寫作特色與方法。同時,教師還 可通過電子郵件、QQ 和博客等網絡工具,與學生開展寫作教學探討和 研究。這樣,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與教師開展交 流。這樣,教師就把教學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構建了立體交叉的立體 寫作教學模式。 最后,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多種資源,以及各種視覺、聽覺手 段,以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并能激發學習興趣。此外,多模態化教學 還要求教師在利用現有資源的同時,用好自身資源。教師上課時要情 緒飽滿,表情和肢體語言要豐富,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最大限度地優化 各種可利用資源。教師通過教具、實物和視頻等直觀的方法,從各個方 面調動學生的感官,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習過程的多模態 首先,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寫作練習。根據寫作主題,開展小組討 論。列出寫作提綱,給出要點,明確重、難點,記錄疑難問題。同輩間互 學互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新型學習模式。同輩之間開展的相關活動, 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改變傳統的等待老師滿堂灌的學習習 慣。同輩互評也是多模態化學習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同學之間的相 互批閱,能更好地讓學生看到自己與同學的差距,更好地培養自主學習 的能力。 其次,課堂學習中,觀察教師運用的多模態以獲取相關信息。通過 回答問題、提出問題、課上討論、聽老師講解演示等視、聽、觸覺模態訓 練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欣賞范文后而展開討論,綜合運用多 模態認知語篇信息和非語篇信息,內化寫作能力。 3.教學中的多模態互動 教師應轉化角色,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徹 底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 人。在寫作課堂中,通過不同模態的轉換和互補,學生接受到的信息輸 入是多元的,他們將圖像、言語、聲音等進行感知、理解、編碼、貯存,進 入“短時記憶”或者可能存儲到“長時記憶”。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模態 的轉換,充分調動學生獲取“接受性”知識的能力。這種有序循環、相互 補充的接受性知識為學生下一步進行語言輸出奠定基礎。有意識地、 自動化地產出對于語言學習,無論是口頭或者書面都是有利的。這樣 的有序循環有助于知識的習得和記憶水平的提高。這樣既完善了他們 的認知能力,也很好協助了學生思想意義的表達,使得語言的自動化產 出更輕松。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符合人類認識獲取知識、行為及能力 的特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 教學環境的網絡化, 超文本形式的出現,為英語寫作教 學活動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及內容。多模態英語寫作課堂活動和練習 的設計應以學生能積極參與為衡量標準,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 力為教學目標,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個性的學生對英語寫作課的需求, 以 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