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大學生法制教育策略
崔洋
全面依法依法治國是我國當前時期以及未來階段需要長期堅持的重要治國理念,依法治國是民主自由的基礎,也是公民權益的保障,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能夠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大學生作為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也是未來推進社會建設與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將從全面依法治國視域出發,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踐策略進行探析。
1 當代大學生法制意識現狀的案例分析
1.1 從校園暴力事件看大學生法律敬畏意識的缺失
大學生活主要是以宿舍、班級為載體,由于個人性情、習慣和家庭背景不同,大學生宿舍內容極其容易出現人際關系緊張問題,這些問題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小范圍爆發,經過同學或者輔導員的介入調節,基本能夠緩解和解決這些小問題。但也一會部分激化、衍變、擴大會形成個體與個體,或者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而在這期間一般都是潛伏狀態,學校很難發現這類矛盾。直至出現打架斗毆,甚至是觸犯刑法的事件。如:上海復旦大學發生了投毒案,一名醫科研究生慘遭室友投毒不幸身亡。安徽大學大學生殺害同學案等。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得不引人深思,大學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卻成為了違法暴力行為者,其一方面與很多大學生思想意識不成熟有關,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了大學生法律敬畏意識的缺失。很多大學生在與他人出現矛盾時,容易訴諸暴力,而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參與違法犯罪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很多大學生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違法,但仍然實施了違法行為,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違法的后果以及對法律缺乏敬畏之心[1]。
1.2 從網絡違法行為看大學生網絡守法精神的缺失
互聯網的虛擬性特征決定了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這很容易造成人們網絡行為的失范。大學生群體是我國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由于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相關監管法律還不夠完善,使得網絡空間成為了法外的灰色地帶,大學生參與到網絡違法行為當中的案例也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網絡語言暴力、色情暴力、隱私侵犯、網絡詐騙、網絡造謠傳謠、網絡黑客型犯罪等。如2017 年10 月,福州某在校大學生通過微博發布酒吧樓下打架致人傷亡的虛假消息,引發社會恐慌,被依法拘留;2018 年4 月浙江紹興某在校大學生因利用黑客技術在網絡上售賣攻擊軟件,非法獲利20 萬元,被判處3 年有期徒刑。大學生網絡違法行為的出現,一方面與網絡監管法律體系建設的滯后性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大學生在網絡虛擬環境下存在僥幸心態,以及法不責眾(對網絡暴力行為)的心理影響下,導致的網絡守法精神缺失有關,這也是制約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1.3 從校園貸事件看大學生法律知識與維權意識短板
近年來,關于校園貸引發慘劇的相關案例時常出現在媒體報道中,如2016 年3 月,河南某高校一名在校大學生,因校園貸欠款高達數十萬元,無力償還,跳樓自殺;2017 年4 月,廈門華廈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校園貸欠款達57 萬多,在泉州一賓館自殺;同年9 月,陜西某大二學生因欠下高額校園貸無力償還,跳江自殺。這只是校園貸悲劇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大學生受校園貸侵害,被迫拍攝裸照,而提供校園貸的組織在貸款學生無力償還時,也會使用一系列威脅、恐嚇、公開隱私信息、暴力、拘禁、侮辱等違法行為,嚴重侵犯學生權益。但在大多數受到校園貸侵害的學生卻并沒有選擇報警,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了解不足,不能準確判斷校園貸的違法性質;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這些大學生依法維權意識薄弱,在自身權益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時,沒有及時通過報警,利用法律保護自己。這也是當代很多大學生法制意識上的短板。
2 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法制教育內容建設存在滯后性
大學生法制意識薄弱的現狀,也暴露出法制教育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就體現在法制教育內容的建設上。在當前很多高校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學內容較為老舊,加之教材編寫需要一定的周期,導致在法律條例修訂和新規出臺后,并不能及時被納入到高校法制教育的內容體系當中,這就造成高校法制教育內容建設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對法制教育的支持作用受到限制。此外,為保證專業課教學的開展,當前高校在除法學專業外的各專業課程安排中,法制教育相關課程的課時比例普遍較少,教師能夠在課堂上講授的法律知識十分有限,這也對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產生了限制。
2.2 學生對法制教育缺乏興趣和重視
在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踐中,還可以發現,很多大學生對法制教育興趣不高,對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度也存在不足,在相關課程中,一些學生不能認真聽見,溜號、看專業課書籍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校學生更注重專業課的學習,認為法制教育與專業并無關系,不能夠為自身未來的就業發展提供直接幫助,因而不能對法制教育給予足夠重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前很多高校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刻板、守舊,仍舊以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法為主,容易帶給學生枯燥乏味之感,加之教學內容老舊,自然也就難以有效調動學生興趣,這也制約了法制教育的開展效果。
2.3 課堂外法制教育與服務體系不完善
高校法制教育對于培養懂法、守法的新時代社會建設者是至關重要的,從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對于課堂教育的依賴度仍然較高,而課堂外的法制教育體系則十分不完善,難以形成良好的高校法制教育氛圍。同時,還可以看到當前高校在針對學生的法律服務方面也存在很大不足,學生遇到問題時,即沒有向學校尋求法律服務支持的意識,也缺少完善的校園法律服務體系作為支持和保障[2]。校園法律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也影響了學生依法維權意識的養成,不利于法律對公民權益保護作用的發揮。
3 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策略
3.1 加強高校法制教育資源庫建設,注重多樣化教育資源積累
在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要實現對大學生法制意識的有效培養,還需要從法制教育的內容層面上加強建設。首先,高校需明確法制教育內容應當與時俱進,這就要對教育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高校應當加強對法制教育資源的收集和創新工作,通過網絡搜集和自主創新等途徑,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整合更具趣味性、生動性、多樣化的教學素材,補充到法制教育內容體系當中,建立起高校法制教育資源庫,為法制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資源支持。同時,還要緊跟國家法律體系發展的步伐,在新的法律條例出臺或原有法律條例修訂后,及時在資源庫中補充相關內容,如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等,并將其充分應用到法制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有效掌握,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3.2 突出法制教育與學生實際的聯系,創新法制教育的方法
在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社會各個領域都要在法律的監督下才能實現健康發展,這就決定了當代大學生無論選擇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都與法律有著密切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則是至關重要的。針對高校大學生對法制教育缺乏興趣和重視的問題,高校應當從兩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應對。其一,高校在法制教育中應當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如結合學生專業開設相關的勞動法、合同法、經濟法、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法、專利法、會計法以及稅收相關各類法律等的專題教育,并結合對真實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生明確法制教育與自身利益和未來工作發展間的聯系,了解違法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形成法律敬畏意識,自覺提高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其二,高校還應加強對法制教育方法的創新,改變以往一味灌輸的教育方法,靈活運用案例討論、課堂辯論、法律知識有獎競答、翻轉課堂、師生角色互換、情景演練等多種方法開展法制教育,增強法制教育過程的趣味性、靈活性,調動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法制教育活動中來。
3.3 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制教育氛圍,建立高校法律服務咨詢室
要做好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單純依靠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整體建立良好的校園法制教育氛圍,發揮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作用。對此,高校可以將法制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定期開展校園普法宣傳活動、演講活動、征文活動等,并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宣傳欄、展板等傳統宣傳渠道,以及高校官網、官方微博、公眾號、貼吧、QQ群、微信群等網絡渠道,建立課堂外法制教育的新陣地,形成全面覆蓋的法制教育環境,為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對學生法律服務需求加以關注,建立專門的法律服務咨詢室,并通過校內宣傳讓學生了解咨詢室能夠為學生提供法律服務范圍,同時開通學生法律咨詢服務專線、專用QQ、微信及郵箱賬號,學生在遇到問題或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從咨詢室獲得法律服務幫助,為學生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提供有力支持,這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依法維權意識。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不僅僅是對法律制度體系的全面建設,還需要全面提高公眾的法制意識,對大學生群體的法制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3]。但一系列社會現象與案例卻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法制意識普遍薄弱的實際現狀,也暴露出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中仍存在著不足。因此,當代高校應全面加強對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視,把握好當前工作中的不足,多角度采取措施,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培養學法、懂法、守法、會用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