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控制
談中國人口控制政策的歷史變化與改革趨勢
摘要:在解放后至今的半個多世紀中,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口控制政策不同。從控制人口數量增長這個緯度而言,1966~1976這十年成果顯著;1977年以后的激進指標增加了完成國家計劃的難度,故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政策的波動;1988年以來政策多元而穩定,終于迎來了低生育水平的局面。從現階段看,不能簡單地將中國"計劃生育"理解為"一對夫婦一個孩";從長時段上看,中國在降低人口增長率方面為世界總結的最重要的經驗是"晚、稀、少".面對生育率的持續降低,應考慮選擇恰當時機改革現行政策。關鍵詞:中國;人口控制;歷史;戰略調整 中國在1949年之后的短短半個多世紀中,發生了人口增長方式的歷史性轉變:由傳統社會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過渡到工業化初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轉變到工業化中期——快速工業化時期(90年代后)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增率。無疑,促使人口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動力來自于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政策控制三方面。現在,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迅速轉型的大背景下,對中國人口未來發展趨勢的主要調控手段,只
發展才是最好的避孕藥——中國人口控制的經濟學思考
摘要: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2003年達到63億人,增加的人口中95%來自家。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加劇了全球環境和資源的壓力。早在1974年,發展中國家就提出了“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這一觀點。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控制世界人口增長這場戰役中責無旁貸的要舉起沖鋒陷陣的大旗。本文即是從發展學的角度,結合人力資源與發展的相關對這一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 發展中國家 人口控制 婦女就業 救助失學兒童 2004年4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國際研討會”上發布了關于我國人口總數的最新統計:2003年中國總人口達129277萬人,占世界總人口的21%。我國一直致力于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了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取得明顯成效。國家統計局的普查顯示,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已經轉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長的發展階段,進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 但我們仍應清醒地認識到:“低增長”仍意味著增長,我國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基數大使我國人口增長即便處于一個較低的百分比,但在絕對數量上仍保持相當規模,所以在控制人口數量
我國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及其兩大失誤
一、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及其兩個關鍵(根本)問題(一)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何謂基本矛盾?基本矛盾系哲學術語,是指貫穿并支配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規定著過程本質的矛盾;非到整個過程終了之時,它是不會消失的。基本矛盾,也就是根本矛盾。基本矛盾,有時和主要矛盾是重合的。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是什么?顯然,這是進行計劃生育應該弄清楚的一個基本問題。應該承認,我們以往起碼沒有明確地提出,更沒有對它進行深刻的應有的專門研究--“人口控制(計劃生育)基本矛盾”這一概念從沒有明確地提出,這本身就表明對它的認識和研究的深度遠遠不夠。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群眾的生育意愿與生育政策的矛盾。因為群眾的生育意愿與國家對人口數量的增長要求不一致,于是才制定生育政策限制群眾的生育意愿,從而形成了群眾的生育意愿與生育政策的矛盾。顯然,群眾生育意愿與生育政策的矛盾,既是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又是人口控制的主要矛盾,二者是重合的。研究人口控制基本矛盾即主要矛盾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只有認識了事物的基本矛盾、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在實際
編戶齊民與兩漢王朝的人口控制
兩漢時代,政府立足的基礎是廣大的農村人口,農村人口不僅是徭役所出,也是稅之所出,賦之所出,至于土地和財產,意義遠不如人口本身。以平帝朝為例,政府向農民征收的租稅之入約為33029267.4石,按時價可折合為33億錢;芻、稿之入分別約為33029297.4石、22019511.6石,按時價可折合為1.76億錢;口賦、算賦與更賦合計約為65億錢;貲算約為40億錢,以上各項相加約為139.76億,這應當是漢王朝向農民征收的全部直接稅賦。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39.76億錢中,可以說沒有田土之征,因為漢王朝的田租與芻、稿都是“頃畝而稅”,實際是以人戶為單位的征收,除了40億的貲算是財產稅外,其余的均為實際上的人頭稅,稅基是農村人口[①]。正因為此,兩漢王朝便把統治的焦點首先集中到了農村人口中,將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其管理體系中,作為編戶齊民,嚴格控制。 一、編戶齊民與嚴密的戶籍制度編戶齊民或簡稱編戶、齊民,可以說是漢代農民的固定稱謂,這形象地反映了農民與政府的法律關系,《漢書·高帝紀》云:“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故與帝為編戶民,北面為臣,心常鞅鞅’。……”師古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