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方式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5-24 10:00:04
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而計算機專業屬于學生基本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專業,其教學難度相對其他專業要大得多。因此,更要給予良好的教育,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微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中職生各類專業必修課的必修課。當今社會,信息的獲取、儲存、傳遞、處理、應用等都離不開計算機,它已經成為人們適應信息化社會需求的一種技能,是人們獲取新知識、運用新技術的手段。對中職學生而言,“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是學生進入計算機領域的入口,它能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對信息社會的要求,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創新和創業能力。為此,本課程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為學生今后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一、學生研究“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現狀。
進職校的學生多半是中考失敗者,問題學生、家長感到難堪的人,但因學生年齡小,進入工作崗位的時機還不成熟,父母為了防止孩子變壞,所以選擇了職業學校,希望學校能為自己管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度過飄蕩。經過多年教學觀察調查,研究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習本課程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以為學這門課比較容易,不用努力學習也能學會,甚至以為,通過自己的摸索也能操作,無需老師解釋。二是對本課程重要性認識不夠,忽視了相關應用軟件的使用。所以,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被動,缺乏上進心,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課堂教學效果不好。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中職學校的特點。
1.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我們發現新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掌握程度差異很大。一些學生已經能熟練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進行文字編輯,上網,收發郵件,而有些學生甚至連電腦都沒接觸過,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中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的普及程度極不均衡。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時,一定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才干得到充分發展。
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過分強調課堂教學,而忽視計算機操作,學習計算機,往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能夠在電腦上完成各種實驗任務,但遇到實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而有些學生由于要在電腦上做某件事,所以就迅速掌握了相關的操作技巧。另外,長時間上計算機基礎理論課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與實際操作接觸不到就會產生抽象感。
3.計算機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由于信息技術廣泛滲透到各學科領域,對各種類型的學生而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更是計算機應用基礎。電腦應用基礎注重對計算機基本技能的培訓和新技術的運用,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熟練的鍵盤漢字輸入、文字處理、數據處理、信息獲取、收發等。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熟練程度,即應用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其它計算機專業課程。對此,中職學校應將計算機應用作為一門必修課,并注重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改革。
1.備課時,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備學生。大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其接受程度取決于原來已有的知識量,在這種基礎上,學生才能接受新知識。假如老師不考慮學生現有知識儲備的數量,即使課堂上再漂亮,學生也無法接受,這種課程只能打擊學生的自信與動力,到最后只能讓老師和學生都一無所獲。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多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學生的立場上,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準備一門簡單而精彩的課程,讓學生聽得有所收獲,然后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加強視覺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將大量的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動畫、視頻等整合到一起,可以在視覺上實現,聽上去會給學生帶來某種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比如,在講解《計算機裝配與維修》中“軟驅常見故障的診斷和排除”時,僅用語言進行分析,學生就很難理解,其結果既浪費了口舌效果,又不利于口舌。從過去的教學來看,學生難以理解本節課的內容,特別是軟驅內部結構比較模糊,教學困難,根據以前教學效果不佳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所學知識制作成動畫,利用3D技術充分展現軟驅的內部結構,將整個課堂所學的知識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軟驅者要有靈魂,軟驅者要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人類,將軟驅故障視為病態,通過軟驅到醫院就診的過程,來講解軟驅故障維修,軟件驅車去醫院就診的過程就是故障排除的過程。精彩紛呈的講解,立體的展示,學生動手實際操作,閱讀一篇精彩的故事,結束了我們的課程,同學們也掌握了這節課的內容,這樣既省時又省力,教學效果很好。
3.實行分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考慮到新學期入學的電腦水平參差不齊,給教師上課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們要求教師教學中應兼顧學生,建議在新生入學時進行計算機應用水平測試,使教師掌握學生情況,因材施教。課堂上,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他們分組,有較高水平的學生當小組組長,利用課余時間輔導后進學生,讓他們盡快趕上來,一個也不掉隊,平時鼓勵學生多上機,多注意課外學習。
4.將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自主學習為主,由于計算機基礎課是以應用為主要教學目的,所以在課程內容上應與知識、技能并重。應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只教授課程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到的操作,以及遇到問題時的解題思路。「師傅領進門,個人修行」,主張「精練精練」。教學中,不僅要發揮指導的作用,更要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思考、體會,培養學生在使用計算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能通過該軟件的輔助系統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不多的時間來展示有趣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使用本軟件,以完成例題。
5.在課堂上適當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或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學習的實踐性,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開放的思維、探索、發現和創新空間。老師將課堂教學目標分解為每一個“任務”,并且這些“任務”具有可操作性。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度,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這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職校計算機課程所要培養的學生理論知識特別豐富,相反,他們更注重培養能用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而計算機課程中的許多課程,其本身就是運算多于理論,比如:應用OA軟件、網站建設、網頁設計、圖形設計等。對這些課程的課堂教學,我們能夠適當地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幾個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達到學習某種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