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因素決定了病機的從化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2-26 10:00:07
1.體質和病因。
中醫病因學長期以來一直認識到體質決定某些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所謂同氣相求,是指不同體質對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的易感性。例如,有陽性的人容易感受到風、熱、熱的邪惡和耐寒性;有陰性的人容易感受到寒濕的邪惡和耐熱性;肥胖的人有更多的痰和濕氣,善于中風;瘦人有更多的火,容易得肺結核;老年腎功能衰竭,多病痰、咳嗽和哮喘;兒童氣血不足,兒童陰陽體,容易感受到外邪或因飲食受傷而生病。臟氣聚盈虛的變化形成了體內情緒易發的潛在環境,增強了人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使情緒癥狀的產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和傾向性。例如,《素問·宣明五氣》指出:精氣在心中是快樂的,在肺中是悲傷的,在肝臟中是悲傷的,在脾臟中是恐懼的,在腎臟中是恐懼的。[1]所有這些都表明了身體偏見是身體容易感覺的根本原因。
2.體質和發病。
中醫認為,正氣虛是形成疾病的內在依據,而邪氣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條件。疾病是否發生主要取決于正氣的興衰,體質是正氣興衰偏見的體現。邪惡的客人必須是正氣的虛擬。正氣虛,邪乘虛而人;正氣實,邪無自理。正氣決定體質,體質強弱決定正氣虛實。因此,疾病的內在因素主要是指人的體質因素。
3.體質和病機。
體質因素決定了病機的從化。在中醫中,疾病隨從體質而變化,稱為從化。當人體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時,由于體質的特殊性,病理性質往往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不同的體質類型具有不同的病變特征。六氣之邪,陰陽不同,其傷害也不同,隨著人體陰陽強度的變化而生病。就像感受風寒的邪惡一樣,陽熱體質的人往往會從陽變熱,而陰寒體質的人往往會從陰變冷。就像濕邪一樣,陽熱的身體很容易從陽變熱,而當濕熱時,陰寒的身體很容易從陰變冷,這是寒濕的證據。由于陰陽的氣質,臟器的強度,所以身體對致病因素有寒冷、熱、濕、干燥等區別。從化的一般規律是:身體陰虛陽亢進,功能活動相對興奮,邪惡后更多;身體陽虛陰繁榮,功能活動相對不足,身體受到邪惡的影響。
身體因素決定了疾病的傳播。患者的體質不同,其病變過程也有很大的不同。傳播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都因人而異。體質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疾病的傳播:一是正氣的力量,決定疾病的發生和影響傳播,如體質強壯可以對抗邪惡和疾病,體質弱者容易變化,甚至嚴重證據或危險證據;二是疾病邪惡的從化,影響傳播變化。例如,體質陽陰虛,感冒多從陽熱、疾病到實熱或虛熱演變;體質陰陽虛,邪惡多從陰冷、疾病到實冷或虛冷。簡而言之,疾病的傳播是否與邪惡的興衰和適當的治療有關,但主要取決于身體因素。
4.體質和辨證。
體質是中醫辨證的基礎,體質決定臨床證候類型。所謂異病同證和同病異證,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體質理論。同病異證是指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疾病。由于患者體質不同,其臨床證候類型不同于陰陽表中的寒熱虛實。如果你也感受到寒邪,有的人表現為太陽中風證,有的人表現為太陽中風證,有的人表現為太陽傷寒證。同病異證的決定因素不在于病因,而在于體質。另一個例子是,傷寒的傳播途徑通常是太陽和陽光,然后是三陰。為什么有些人從厥陰變熱,而另一些人從少陰變冷。原因是熱化者有陰虛,冷化者有陽虛。異病同證也與體質有關。
5.體質和治療。
體質是中醫治療的重要依據。在疾病防治過程中,根據體質進行治療不僅是因人制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治療的特點。臨床上,同樣的疾病,同樣的治療方法對這個人有效,不僅對他人無效,而且對他人有害。原因是疾病與人不同,體質不同,所以療效不同。體質與治療密切相關,體質決定治療效果。由于體質受先天稟賦、年齡、性別、生活條件、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因人制宜的核心應是區分體質、審判、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的有機結合,同時考慮因地制宜的體質治療的基本原則
6.體質與健康。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很多,如順時攝養、調節精神、日常生活、適度工作和休息、飲食和鍛煉,貫穿于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然而,健康狀況良好的人,無論他們選擇什么樣的調節方法,都應該考慮到個人的身體特征。例如,在飲食護理方面,體質偏陽的人應該冷飲,避免熱飲食;體質寒冷的人應該吃溫暖的食物,味道濃烈,避免寒冷;肥胖的人應該吃清淡的食物,避免肥胖和甘甜;陰虛火旺的人應該吃甜、涼、滋潤的食物,避免辛熱,陽虛的人應該多吃溫補品。在精神調節方面,也應根據個人體質特征采用各種心理調節方法,如抑郁癥患者,應注意情緒調節,消除不良情緒。在體育鍛煉方面,不同體質的人應根據自己的體力和愛好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和強度。在音樂娛樂和心理護理方面,我們必須選擇合適的音樂,因個人心理特征的不同。
簡而言之,中醫體質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起源于臨床實踐,最終服務于臨床實踐,從臨床實踐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中醫體質學的貢獻不僅在于生命科學,而且在于臨床醫學。它將更全面、更基本地揭示人類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有效地指導醫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