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論中的“互文性”言說
摘要:“互文性”雖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的文本理論,但中國古代學者對于文本的理解與其大致相同。古代文論中已有許多與互文性相通的言說,甚至有一些西方互文性理論未曾涉及的內容,足以對其進行豐富和補充。“秘響旁通”“推源溯流”“三偷”“點鐵成金”“縮銀法”等概念和命題與互文性理論相契合,關注“擬”所形成的“顯性的互文”?!氨堋笔且环N“隱性的互文”,“犯中求避”“擬議變化”“模擬與創造”形成顯隱交織的互文性關系,這些是西方互文性理論家未曾關注的。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篇》分析了互文性產生的原因,總結了借用、刪改、擬作、偽托等互文性寫作方式,論述了文本意義增值問題,這不僅與互文性理論相印合,也是互文性理論的補充和深化。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文藝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