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徽州至秦州茶馬古道的文學文獻考察——以徽州—秦州茶馬道火鉆界南段文學與文化遺存為中心
摘要:隴蜀古道是南北陸上絲綢之路間的通道之一,也是漢唐以來延及明、清、民國的重要茶馬古道,其中的徽州——秦州道頗為關鍵,其經貿往來、文化傳播在宋、明達到鼎盛,文學與文化遺存頗多。通過對以徽州——秦州茶馬古道火鉆界南所見文學與文化遺存的田野調查發現:陸游詩《傾歲從戎南鄭往來南鳳追憶舊友》與《劍南詩稿》所收有出入;明代陳棐詩《觀音窟》不見于其別集,且《題峽口》詩僅有存目,具體作品今已亡佚;新近發現的明萬歷間摩崖石刻《重建珠臨寺院侍佛田地碑記》,具備鮮明的文學與文化價值;方志所載明代《奉兩院批允查明茶夫地糧數目》一文,既屬于有文學價值的紀實文,也系有古代經濟文化史價值的記述文;明嘉靖關學巨擘呂柟所著《新修巡茶察院行臺記》,是研究絲綢之路秦州——徽州茶馬古道極其重要的文獻,具有老道成熟、質樸淳厚的大家文風,文學價值極高;明代《徽郡志》所收明陳棐辭賦體作品《過火站嶺辭》感情豐沛,用詞奇瑰富麗,極盡想象與夸張,文學價值到新高度;明王邦瑞《宿火站行臺》是一首登臨、宦游和即興之作,學養深厚;清人張伯魁《火鉆道中》詩,具有鮮明的憫農色彩和一定的民本思想,難能可貴。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天水師范學院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