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黎Pb-Zn-Ag礦床的地質特征及S-Pb同位素研究
摘要:為了查明三黎礦床的成因,進行了野外地質調查和S-Pb同位素研究。地質調查表明,礦體主要受斷裂控制,呈脈狀、透鏡狀和串珠狀產出;礦石物質成分簡單,主要以方鉛礦、閃鋅礦和石英為主,伴生少量磁黃鐵礦、輝銀礦和方解石;礦石結構包括壓碎結構、中粒結構、自形粒狀結構和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包括塊狀、角礫狀、腎狀和浸染狀構造。S-Pb同位素表明,礦石硫化物的S同位素分布較為均一,其δ^34SV-CDT值介于-0.57‰~+3.46‰之間,呈塔式分布于0附近(平均值為+1.52‰),為典型的巖漿(或深部)硫;礦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與區域晚白堊世巖漿巖較為一致,卻明顯低于寒武系砂頁巖和高于志留紀巖漿巖,暗示著礦石Pb及金屬元素很可能起源于晚白堊世巖漿作用。因此,三黎礦床很可能為與晚白堊世巖漿作用密切相關的熱液型礦床。結合區域礦化特征,推測礦床最有可能為晚白堊世大規模成礦作用的產物,目前正開采的礦體僅為矽卡巖型礦化的末梢,其深部存在巨大的找礦潛力。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東華理工大學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