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高考改革看中學地理教學的改革
陸哲
中學地理教師在地理高考面前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重視自己從事的這門學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使之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并以飽滿的熱情、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地對地理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我國古代曾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作為一個人博學多才的重要標志。受其影響,我國傳統教育過多地限于促使學生重視具體書本知識的學習,即強調知識的記憶,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不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過多地依賴教師指導,缺乏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具體知識的獲得,忽視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造成學生“讀死書”、“死讀書”。因此,更新教育觀念,首先要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培養學科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并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這首先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在全面準確地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知識形成質的認識和客觀的看法,既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又能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出現的地理事象;其次,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科學辯證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使學生由“學會”轉為“會學”、“會鉆研與創新”,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由“講師”變為“導師”。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教會學生學習,最有效的辦法是教師用自己正確處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學法指導,而不是一般的理論說教或經驗之談。學習知識,認識事物,必須使自己的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構相吻合,具備系統的開放的思維方式,善于從整體出發,認識系統內外的各種聯系。而這種思維的形成,要經過老師耐心細致的培養,所以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學中要努力改變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樹立現代的教育教學觀念, 即以發展的主體性為中心,教會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主動地繼承知識、發展知識和創新知識,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從而形成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共性和個性都得到適時、適度發展的全新素質觀。
二、改革教學內容,體現素質教育要求
教學內容是實現培養目標的直接載體,是培養學生學科素質的基礎,因此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但就目前使用高中地理教材來說,主要強調知識性、繼承性,缺少對學生創造與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注意全面性和系統性,對個性和差異重視不夠;引用的事例、資料較陳舊,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新成果不足,沒有體現出地理學科的現實性和實用性。因此,必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在體現地理學科特點的前提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突出地理科學為國家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使學生明確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多重價值,更加關注人類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反映中國特色;同時規定必修的地理實驗課和實踐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形成。 三、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相一致的。傳統的地理教學,只是把具體的知識要素作為重要內容來講授,忽視了系統的知識結構和分析方法,這樣很難使學生提高認識、培養能力,因此教學中要重點分析知識結構體系,并引導學生捕捉知識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實現要素和結構的有機統一,使學生獲得分析、綜合、評比、概括、比較等各種能力。要切實加強地理素質教育,就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求知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策略,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努力培養他們的地理意識、能力與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的改革為優化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但教學過程從宏觀上看,可以劃分為講授新課和復習兩個階段;從具體來看,它又包括教學設計、教具的制作或準備、媒體資料的輯錄、編寫教案、授課、作業批改、考核等眾多環節,每一個階段和環節都必須認真對待。但當前絕大多數學校的地理教學都只是面向會考要求,講得膚淺,知識結構分析、能力培養等都不到位,造成很多學生仍以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高中地理,效果當然很差。優化教學過程是指整體優化,就是要把各個階段的教學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賦以特定的教學內容和任務,加強對各個階段和環節的質量管理,使整個教學過程變為一種良性循環。在普及電化教育的學校,要充分發揮現代技術手段或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交流,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愛學、樂學的良好氛圍,進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高效優質這一優化教學過程的真正目的。
四、改革考試內容,突出地理素質要求
素質教育已成為學科教育的主旋律,但素質教育同樣需要考試。目前對高中地理教學水平具有檢測功能的只有會考,但在一些省近幾年的會考試題中,過多的是考識記,對全球關注的環保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卻極少涉及,更談不上對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了,這對地理教學的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全國恢復地理高考已曙光初顯,因此對會考或高考試題的編制也必須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在試題的設計與編制中,應調整以往識記、理解、綜合與運用試題的分值比重;考試內容應面對現實,貼近當今環境與發展問題,努力體現地理學科的時代價值,并建立一套以素質教育要求為尺度的考核標準與體系,扭轉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學地理教學起到一個良好的導向作用,實現地理教育本身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