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技創新與高校教師科研素質關系初探
萬倫 吳邊 劉佳瑜
: 論文關鍵詞:科技創新 科研素質 高校教師
論文摘要:科技創新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要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教師的科研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必定能促進其科研素質的發展。因此高校應加大投入,提高認識,強化服務,著力建構有利于教師創新和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制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有人類文明以來,科技進步就一直對推動社會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世界范圍出現的新科技革命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第一位的作用。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2005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務院也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動員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進一步開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確立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1.國際形勢發展的要求。當今時代,科技競爭成為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已經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須突出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2.我國發展現狀的要求。首先,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投資,2004年9%的GDP增長中,有一半以上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擴大,同時,我國的經濟增長長期處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狀況。其次,對引進技術的依賴使國內企業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企業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動,2004年科研經費投入僅占營銷總收入的0.56%。同時,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過程中,由于忽視消化吸收工作,加之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因而有不少技術和設備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國經濟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3.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創新就是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停止了觀念的創新和實踐的創新,落后挨打的命運就不可避免。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科學發展史,其本質就是一部創新史。
二、教師科研素質是科技創新的源泉
1.教師科研素質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基礎。教師的科研素質,是指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儲備、學術品格和思維方式等的總和,是一種本質上的自我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任務的具體承擔者是教師,師資隊伍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創新意識和素質,直接決定著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實際能力。“打鐵全憑自身硬”,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科研素質,才能通過言傳身教,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才能訓練學生的創新技能、思維方式等,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
2.高校教師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教師的科研素質決定科技創新的能力,高校是進行科研活動的一個主要場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2001年,中國高校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已達28.6萬人,共有兩院院士450人,占全國院士總人數的33%;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有640人,占總人數的65%;獲得基礎研究優秀創新群體20個,占資助總數的60%;“十五”期間“863計劃”選聘高校專家121名,占總數的48.4%;“973”項目高校首席科學家45人,占總數的40%。2001年全國高校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76%,重點項目的56%;發表SCI論文量占《SCI》收錄我國論文總數的近70%,發表EI論文占75%以上。高校獲國家三大獎達到80項,其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數量的50%,技術發明獎的66%,科技進步獎的46%(以上數據來源于2005年9月30日《中國教育報》第3版)。這些數字說明:高校教師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三、科技創新是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重要途徑
首先,科技創新必然會促進教師不斷獲取新知識,及時了解本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使自己處于科學發展的前沿。其次,科技創新必然會促使教師具有“揚棄”的批判學術品格,因為科技創新是在對已有的科研成果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三,通過科技創新,可以發展和豐富教師科學的思維方法,因為科技創新的過程是根據表象的材料、數據和實驗等,進行思維加工,凝練出一般理論和普遍原則,進而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新觀點的過程。
教師進行科技創新,就是集聚從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儲備,并對已存在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凝聚、升華,再從自己研究的思維方式出發,提出科學上的新發現和技術上的新發明,這是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的重要途徑。 四、發展對策和建議
1.加大投入。首先,要加大科技經費投入,途徑有三:一是爭取政府投入,保證各級政府財政經費對科技的投入;二是自己的安排資金投入,加大對科研的支持;三是其他投入,要嘗試與金融部門實行科技貸款合作,同時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其次,要加大人才培養投入,一要加大本單位人才培養的投入,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和繼續學習深造;二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人才進來。
2.完善制度建設。首先,應建構有利于教師創新和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職稱評審制度,每一級技術職稱的任職資格除了有教學工作量的要求外,還要有相對應的科研標準,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從事科研的積極性。目前,必須對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中關于科研要求的指標體系進行改革和調整,強化科研“質”的要求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指標,充分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和科研素質。其次,應建立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教師績效考評制度,在考評時,必須將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量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考評后,對成就突出的教師要及時發現、重點培養,為優秀拔尖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環境。
3.理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高等院校要明確教學、科研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高校開展科研工作,既是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發展和創新的需要。科研是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手段。只有通過科研環節的強化,建設一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強化科研管理。第一,要加強對教師日常科研工作的有效組織和管理。首先,應做好對教師的科研選題、科研項目策劃的引導工作,制訂切實可行的科研規劃方案,凝練出本單位或科研團隊具有明顯特色的優勢學科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一支優勢互補的科研團隊和學術梯隊;然后,應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集體協作、聯合攻關,以促進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形成科研的整體優勢和系統合力,營造出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第二,要努力促進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將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
[1]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EB/OL]. http://www.gov.cn/1dhd/2006-01-09/content_152487.htm/,2006-01-09.
[2]楊國玉,馮石崗,趙宏.教育創新與高校教師的科研素質[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9).
[3]張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礙創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4]龔月珍.論領導干部的創新意識[J].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4(5).
[5]徐冠華.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EB/OL].http://www.most.gov.cn/yw/200504/t20050418_20755.htm/,2005-04-18.
[6]周濟.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16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fzgh.sdu.edu.cn/pass/pass.php?pid=69/,200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