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機制的思考
湯保梅
論文摘要: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機制的建設,宏觀層面指國家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政策決策機制;中觀層面指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民辦高等教育之間要形成合理的教育資源流動機制;微觀層面指民辦高校要健全科學的決策機制、切合實際的利益-動力機制、暢通的信息流通機制、嚴格的質量保證機制、富有活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生生不息的財力保障機制、靈敏的自我糾偏機制和良性的資源共享機制。
論文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民辦高等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系統一個不可或缺的子系統,它和教育領域內的其他子系統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其自身又是一個包含多個子系統的有機整體,與外部環境進行復雜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則呼喚國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環境的優化以及民辦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動。因此,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機制的建設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必答題。本文就戰略保障機制在民辦高等教育發展中各層面的輻射作相關思考。
一、宏觀層面:國家合理的民辦教育政策決策機制建設
(一)清晰的導向性 政策決策機制運行的結果一般外化為相關教育政策的不斷出臺。教育政策作為一個風向標,它實際上引導著教育資源的流動方向。而資源的流動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教育資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準確反映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剛性需求和教育資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適當預測。這樣教育政策就會在社會上起到導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資源的流向,還會引導教育領域之外的社會游動資源流入民辦高等教育的域內,更好地配置教育資源。教育政策決策機制的導向性在現實中就會表現為相應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經濟杠桿上的利益驅動以及社會環境方面相應的氛圍鼓勵。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否則教育領域內的資源整合以及教育與外界的資源、信息、物質的交換便無法正常進行。因此實體上模棱兩可的、語焉不詳的政策不但導向性很差,而且還會誤導教育資源的流動。 (二)確定的制約性 對于教育內部資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導向的實然狀態,教育政策的決策機制必須立即做出應有的制約作用。在教育領域內部,這種制約表現為懲罰或者鼓勵。對于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內部資源的流向不規則、違背國家政策導向的資源流向,教育政策機制具有及時對這種現象做出懲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資源出現因流向偏差而導致整體效益不高、部分資源流向違反規則的結果出現。對于教育資源流向合乎國家教育政策導向的現象,教育決策機制同樣要及時給予相當的鼓勵。 在教育與外界互動過程中,這種制約主要體現在實現教育與外交資源配置的優化,當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內部資源稀缺而效益較高時,教育決策機制具有引導社會資源流向民辦高等教育內部以滿足社會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剛性需求。反之,就會引導民辦高等教育內部的低效資源流出民辦高等教育領域。 教育決策機制的制約性還表現在對于流入民辦高等教育的資源應該具有相應的過濾作用。與經濟領域不同,教育資源要追求相應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領域的資源必須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則,教育政策決策決策機制就必須具有及時過濾這些資源的功能。
二、中觀層面:教育合理的資源流動機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觀層面可以理解為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民辦教育個體之間的資源流動機制。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民辦高等教育之間能否形成較為合理的教育資源流動機制。 要實現教育資源在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之間的流動機制,首先需要國家教育決策機制的導引作用和制約作用來為教育資源在不同體制高校間流動創造一種適宜的社會氛圍,同時公辦高校群體要跳出自身的圈子來通盤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這個狹小的死胡同,追求整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就目前來看,宏觀層面的國家教育政策決策機制的導引性作用和制約性作用還沒有成熟,教學資源在不同體制高校間流動的社會氛圍還相當缺乏。多數公辦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領域內的特有優勢而不屑于與民辦高等教育資源共享。 民辦高等教育內部的教育資源流動機制同樣非常重要,目前民辦高校只局限于師資流動,很難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整體資源優化配置。要形成民辦高等教育的整體合力,才會在與公辦高等教育的競爭中不致于太弱勢。所以民辦高等教育自身更應該形成較為合理的教育資源流動機制,實現民辦高校之間理性競爭。
三、微觀層面:民辦高等教育個體的管理機制
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民辦高等教育個體的良性管理機制,而且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各個民辦高等教育個體發展的此消彼長。 (一)科學的決策機制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決策機制是辦學所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民辦學校為數眾多,情況千差萬別,但是科學的決策機制至少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1.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貫穿于學校運行的始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將來能走多遠。先進的辦學理念以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以及能服務到什么程度為宗旨,并且能夠使學生的心靈舒展,并且在離開學校以后仍然具備心靈舒展的素養。這就意味著先進的辦學理念必須要與學生的心相通。 2.與時俱進的辦學措施。辦學措施要根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而采取相應的能滿足社會對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的剛性需求的措施。這些措施的采取是要深挖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所在,并恰到好處地發展受教育者的弱項而又是社會發展急需的那些素養。與時俱進的辦學措施就需要民辦高校的決策者在決策時不能貪大求洋,更多的是要對社會民眾教育需求的深層次剖析,也不是好高騖遠的一味地求“高深”,而是要腳踏實地地夯實基礎。 3.民辦教育的公益性目標和經濟性目標并駕齊驅。民辦教育目標的公益性與經濟性并非完全矛盾,兩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結合,民辦高校的辦學實踐如果注重到了公益性,當然就會增加其社會美譽度,相應地就會產生豐厚的經濟效益。 (二)切合實際的利益 建立健全切合實際的利益—動力機制是實現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告訴我們,組織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個體動力,而個體動力的很大一部分產生于個體在組織運行中所能獲得的利益。缺乏持續動力的運轉是不能持續的。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動力來自內部,如果學校內部的每一個人的實際利益的獲得都與學校的真正發展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有天然的正相關性,就使員工所獲得的實際利益大小會轉化為相應的動力。因此辦學者必須要真正而不是形式方面考慮到員工的實際獲得利益,因為學校運轉的實際動力就來源于此。 要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利益-動力機制,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在學校運轉中的落實: 1.切實整合員工和學校價值取向。學校的價值取向是多維且復雜的,同樣員工的價值取向也是多層的,這就需要學校和員工都要具備找到兩者的共振點以求共振。盡量實現兩者的雙贏目標。 2.學校要根據員工所處的不同發展狀態和不同的發展需求有差別地管理員工,在可能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絕大部分員工的實際利益訴求,盡可能創設出一種讓每個員工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因為轉化為相應的動力。這樣的學校,運轉中必然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這樣的員工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向心力而不是離心力。 (三)暢通的信息流通機制 民辦高校的正常遠轉離不開信息在管理路徑流動的暢通無阻。要實現信息在管理路徑中暢通,必須要求學校內部的部門和層級的權、責、能的高度匹配,而且這種匹配要以嚴格的制度作保障。如果部門和層級的權、責、能不匹配,管理信息就會在流通過程中出現會被截留、添加、壓縮、放大、歪曲、異化等現象。要確保管理信息在管理路徑的暢通,就必須要求各部門各層級對于流經的信息只做自己該做的、能做的解讀和加工。而且這種解讀和加工是有助于管理信息被其他部門接受的。 (四)嚴格的質量保證機制 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快速、多樣,而且隨著規模越來越大,更要重視質量的提高,要形成嚴格的質量保障機制。從目標管理、資源保障、人員隊伍保障、過程監督管理、質量評估等方面進行管理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一個相對客觀的數據記錄和技術統計,它的作用是對大學系統的運行狀態作全面的把握,起到一面鏡子的作用。學校內部要設立一個專門的辦學質量評估機構,按照學校運作系統的特點,組織內部的、定期的、有針對性的評估,將辦學質量的控制常規化、持續化。也可以邀請校外專門的評估機構對學校辦學質量進行評估,使評估結果更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