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

佚名

一、的提出和已有的

美國學家奧肯發現,在3%的GDP 增長率水平上,GDP 增長速度每提高2個百分點,失業率便下降1個百分點;反之,GDP 每下降1個百分點,失業率便上升1個百分點。奧肯定律被發達國家的經驗所證明,也就成為調控宏觀經濟,解決失業問題的主要依據。

但是,統計顯示,20世紀80年代我國GDP 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拉動就業增長0.32個百分點,而還不足0.1個百分點,“九五”期間就業增長速度不足“六五”的三分之一。為什么我國在1997年以后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勞動力市場卻失衡加劇,失業率逐年增加,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呢?

國內關于的就業問題的思路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條從勞動力市場角度講。蔡昉、顧建平認為傳統的就業制度、工資制度和分割的勞動就業市場是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第二條思路從供給方面講。岳崇明、賴小瓊、胡鞍鋼等人認為非正規就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

雖然中國的就業問題與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力需求有關,但是我們認為我國的就業問題需要聯系產業結構考慮,一方面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問題,另一方面是產業結構內部的協調問題。

二、中國的就業結構趨勢及國際比較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盡管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勞動力就業結構可能會因為國家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但是其基本趨勢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等非農業部門轉移,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又會出現勞動力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現象。庫茲涅茨的多國統計和錢納里的多國模型的實證研究證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存在。

從趨勢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第一產業結構偏差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結構偏差整體趨勢是越來越小,這是符合經濟發展一般的。但是,我國的第二產業結構偏差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其中在1987—1991年期間偏差最小,但是隨后又擴大,并且在1998年后不斷擴大,這與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的國際經驗正好相反。庫茲涅茨和錢納里認為,在化初期,就業結構的轉變會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轉變,直到工業化后期這種情況才發生逆轉。

從國際橫向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多國模型表明,隨著人均GDP 的增加,世界其他國家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偏差都是不斷變小的,說明了這兩個產業吸納的勞動力的比例正逐步與產業創造的產值比例相匹配。但是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關系有著不同于其他國家經驗的兩個重要方面:第一、與相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三個產業結構偏差大于其他國家,并且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偏差越大。

第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結構偏差趨向均衡的速度大大慢于其他國家。

三、就業結構轉換滯后的原因和實證

中國的結構偏差大并且趨向均衡的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勞動就業的困難所在:從靜態的角度看,勞動力在三個產業上的配置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過多的勞動力,而二三產業卻吸納勞動力不足;從勞動力配置的動態調整看,中國存在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過慢的現象。

農業部門就業問題的實質是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勞動力的過程,也就是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吸納農業勞動人口的問題。從三個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的相關關系看,農業的就業彈性與其他產業就業彈性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表1)。所以,本文將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角度解釋就業結構轉換滯后的原因。表1三個產業就業彈性相關系數及其檢驗**表示在0.01的水平上,相關性顯著,結果根據SPSS11.0版本。

其次,第二產業人均資本存量上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速度遠遠高于就業增長率,導致了人均資本的大幅上升,單位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減少。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吸收了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這部分企業的行為很有代表性。統計表明,1998—2002年5年間,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人均固定資產從71237元增長到107746元,年均增長10.27%,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年均增長18.02%.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人均固定資產凈值的絕對額和增長速度要大于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這意味著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更加偏好采取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并且這種偏好還在加強。這說明對于相同數量的資本,如果投入到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其所吸納的勞動力要小于其他類型的企業。

再次,第二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不斷上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就業的增長速度和人均資本存量的上升導致了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上升。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等于當年工業增加值除以當年工業從業人員的平均數,在工業增加值一定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與就業人數成反比。事實上,我國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處于不斷的提高過程中,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年遞增都在20%左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在增長速度一定的情況下勞動的需求量減小。

應該說,增加人均資本存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經濟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它與就業增長的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就產業本身而言,如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高于產業增長的速度,那么本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是下降的;如果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慢于產值的增長速度,那么本產業還會繼續吸納勞動力。第二,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形成產業結構升級,某些新興產業的興起,可以使勞動力從原來的崗位轉移到新的崗位,產生就業結構的轉換。中國的第二產業發生了資本替代勞動,制約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既有第二產業產值增長速度過慢的因素,也有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過慢的因素。

(二)第三產業:增長緩慢和結構失調

第三產業向來被認為是吸收勞動力能力最強的領域,但是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快,發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勞動力的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究其原因,可以從第三產業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兩方面分析。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