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之路
張蘇里
[摘 要] 本文結合廊坊師范學院實際,探討了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區域經濟發展 服務 探討
江澤民同志曾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年大會上指出:“我們的大學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教育應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堅持走科教興國、科教強國之路,是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抉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國家賦予高等教育的三項主要職能。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分為教育部直屬和省、市管理三種管理體制。相對于教育部直屬的高校而言,省、市管理的高校一般屬于地方高校。截止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共有1908所,其中地方所屬所管高校1797所,占全國普通高校數量的94.2%。作為高校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基地,地方高校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各類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地方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的重任。
高校是國家和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隨著智力因素及科技成果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不斷擴大,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將高校創造的科技和知識優勢盡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這是地方高校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廊坊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多年來堅持立足廊坊、面向河北、服務基層、服務基礎教育的辦學實際,探討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建好三個平臺增強科研創新能力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是高校強化高水平學科建設、提升師資隊伍質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地方高校科研創新與發展的出路在于服務地方,如何將自己的科研優勢和特色與區域、行業發展目標和需求相適應,不斷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與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已現實地擺在地方高校面前。廊坊師范學院地處河北省廊坊市,隸屬河北省教育廳管理,多年來立足地方文化,輻射地方文明,服務基礎教育,為河北省教育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受到了廣泛的肯定,贏得了社會普遍贊譽。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地方高校也應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建設中,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好三個平臺。
1.整合學科資源,構建學科平臺。學院根據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整合學科資源,調整學科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實力的特色優勢學科,增強了學科創新能力。如將原來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拓展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和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兩個專業,又新增了材料化學、生物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雕塑等專業。
2.吸引高學歷人才,構建團隊平臺。近幾年,學院實施“筑巢引鳳”工程,以良好的待遇和條件吸引高學歷人才,同時鼓勵教師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參加各種創新教育培訓班、學科研討班等。目前學院引進和培養碩士以上高學歷人才近300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3.強化競爭機制,構建政策平臺。學院按照以科研促教學的原則,要求教師不但要重視教學,同時要在相關學科領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并投入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教師進行科研活動。學院教師參加科研人數、科研立項、科研成果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近五年,科研課題獲廳、局級獎勵82項,獲省部級獎勵4項。對獲獎項目,學院還要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此進一步鼓勵和激發廣大教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熱情。
二、優化專業結構適應社會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巨大變革,人們的擇業觀念和用人單位的選才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不能只守著過去傳統專業一成不變。地方高校應及時了解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根據地方社會需求優化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對人才的新要求。
學院2000年升本建院后,根據原有專科專業的基礎和優勢,按照鞏固文理學科基礎地位,突出教師教育優勢地位的思路,首先選擇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科學等六個專業升格為本科專業。之后,通過加強基本建設,增強辦學實力,又將英語、體育教育、音樂教育等5個專業生為本科專業,并新建了教育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到2006年,學院已構建了覆蓋基礎教育主要科目的教師教育專業體系。在此基礎上,為了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學院根據河北省國民經濟發展綱要和“十五”、“十一五” 發展規劃,按照鞏固優勢專業、辦好新興專業、培植特色專業的原則,在原有專科教育的基礎上又新增和拓寬了部分專業口徑,逐步新建了日語、新聞學、應用化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土木工程等十幾個非師范專業。截止2007年,學院擁有30個本科專業,其中師范類專業15個,涵蓋了文學、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8個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理為基礎,教師教育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布局。
三、服務地方建設突顯辦學特色
特色是一所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凝練的品格特征和競爭實力,是長期辦學歷史的積淀,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地方高校應根據地方需求、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狀況、產業實際以及自身的傳統優勢凝練出自身辦學特色,不能盲目地模仿名牌大學,要立足自己的實際和辦學定位,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之路。河北省的特點一是人口多,需受教育的人口也多,師范專業畢業的中小學教師嚴重不足;二是河北省是農業大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地方經濟建設急需大量專業人才。基于這種認識,學院把發展目標定位為:多學科、多層次、開放式、有特色的教學型師范大學。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性專門人才。在6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堅持質量立校、內涵發展、借勢京津、開放辦學的理念,發揚為學、為人、為師的師范精神,堅持教師教育服務于地方基礎教育事業,專業教學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科學研究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校園文化推動社區文明的辦學方向,形成了立足廊坊、借勢京津、開放辦學,服務基礎教育,輻射地方文明的辦學特色。
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主動服務社會
高校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科技活動主體的高校與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應互相把對方的“生產”活動納入自己的活動范圍,并成為自身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隨著我國高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高校也應更有效地依托政府,開展產學研合作,注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斷加大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力度。可采取高校與政府、企業對接的方式,通過成果展示會、洽談會、信息發布會等形式實現由學校到企業、由實驗狀態到生產狀態的轉移。廊坊師范學院承擔了較多廊坊市縱向和橫向課題,有利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如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企業網站安全技術研究與應用”、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基于實時控測的城市公交車輛自動定位和報站系統”、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廊坊市大棚蔬菜根際土壤理化現狀及養分空間分布狀況的研究”等,有的項目已被應用,有的項目已投入生產。但這還遠遠不夠,地方高校今后還應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強科研基地、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設,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五、依靠地方政府搭建校地合作橋梁
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校和政府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互動雙贏,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學校可與企業、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合作研究基地,與周邊地、市共同組建“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地方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等,學校派出部分優秀科研人員參與政府部門規劃、設計或企業策劃,為政府做咨詢服務,參與調研論證和座談,提供決策參考。學校可根據地方需求,制定較為詳細的為區域、行業服務的措施,設置產學研專項資金和校企合作專項計劃,圍繞“富民強省”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
地方政府應重點支持與區域、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科研課題,對能直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和資助。這樣一方面能改善和補充地方高校校內科研條件和經費不足的問題,提高科研能力,推動科研建設;另方面能為企業和區域發展增加優質智力資源,及時地研究和解決區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增強發展動力。
通過學校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結合及融合,不斷提高高等學校對地方經濟建設的貢獻率,對地方教育的推動力,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輻射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在密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實現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