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臺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比較
鄧文婷 王煒路
摘 要: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渠道,是活躍和豐富校園生活的重要手段。對江西和我國臺灣地區的高校校園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從而得出二者的不同之處,并對我國大陸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借鑒建議。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贛臺
高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大力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參加各種學生社團,在校園網上與老師同學交流互動,已成為當代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實際上校園文化在個別學校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本文對江西和臺灣兩個地區校園文化發展進行了對比,尤其是對二者的校園社團文化進行了具體系統的分析,根據對比分析,得出要想達到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發揮校園文化應有的作用,必須重視高校社團的發展和作用。
1 高校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共識的一種群體意識的文化,其內涵十分豐富。是指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建設好大學校園文化這座大廈,必須堅持國家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為基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等學校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還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著以物質文化為基石,制度文化為屋架、精神文化為砥柱的思路著重提升大學校園文化品位增添校園學術氣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化層次多樣的校園文化體系。
2 贛臺校園文化對比分析
2.1 社團組建的要素不同
江西高校在籌組社團時通常只考慮學生有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目標,如果具有就可以組成相關的社團,通常對人數沒有固定的限制。而臺灣地區高校不同,臺灣學生籌組社團通常有三個要素:
(1)群體性——臺灣地區每一個大學對至少應有多少人可以籌組社團的規定不一: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淡江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學校規定至少30人,東吳大學則為25人,靜宜大學、輔仁大學、海洋大學則規定不低于20人。
(2)志同道合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與目標。
(3)經學校同意并履行一定的程序,盡管每個學校對學生結社門檻的寬嚴不一、且都抱著樂觀其成的支持態度,不過都需要經學校核準。
2.2 社團文化的功能不同
按照臺灣地區“教育部”早先規定,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目標下,學生社團活動為各級學校訓導工作的重點之一,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倡導正常休閑、熱愛中華文化,陶冶合群德性、涵養服務情操,砥礪學術研究、培育領導才能。隨著近年來臺灣島內大學錄取人數的急劇提升,大學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大學除了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外,更應重視五育均衡發展,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完整人格的“全人教育”,而社團活動正是實踐全人教育、潛在教育、通識教育目標與理想的最佳方式。學生有多種選擇自由參與社團活動,不僅使大學生活豐富多彩,而且可以發展興趣、拓寬知識、培養群育,磨練領導才能,促進大學的整體教育功能。同時,社團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門一展身手,成為遠勝于花錢做廣告、提升大學形象、品牌的最佳代言人。
相比之下,江西高校的校園社團文化功能主要目的和功能是豐富校園生活,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參與學校活動,擴大求知領域,增加交友范圍,豐富內心世界等層面上。同時還大力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積極實施“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環節;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教育、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受益。 2.3 社團發展的現狀不同
臺灣地區高校中的學生社團,具有面廣人多、運營良性、發展多元等特點。2002年東吳大學有6大類190個學生社團,參與人數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0%。臺灣大學有學術性、藝術性、宗教性、服務性、傳統文化等16類,總計600多個學生社團。彰化大葉大學的第5屆社團博覽會上,105個學生社團登臺亮相。各社團除了平時開展課外活動,通常利用節假日集中進行。由于學生社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融趣味性、康樂性、知識性、技藝性為一體),保障有力(從指導教師、活動場所、器材到經費安排)、管理規范,而廣受歡迎、久盛不衰。
相比之下,江西高校的學生社團大致可分為理論學習、社會科學、學術科技、文學藝術、志愿服務、綜合七類,這七類社團的數量、比例較前幾年都有所增加,但是幅度不大,參與的學生數量增長緩慢。而且江西高校學生社團的類別相對臺灣高校而言也較少,主要還是停留在學術科技和社會理論學習這兩個方面,類型較少,趣味性、康樂性、技藝性較少。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江西高校校園社團文化發展正逐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但是和臺灣地區高校的校園社團文化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江西地區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臺灣地區高校的成功之處,并結合本地區的特色,以及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會對廣大高校學生知識、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養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馬德成.和諧社會中的人本主義內涵[J].理論界,2006,(3).
[2]陳啟文.高校校同文化環境建設路徑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3]薛文治.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