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障礙及對策
侯巧紅
論文摘要:在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女大學生卻依然在就業、升職等方面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本文在收集有關女大學生就業統計資料基礎上,結合鄭州大學2007級女大學生就業問卷調查結果,探討了女大學生在就業中所遭受的障礙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當前高校女大學生的就業難題提供借鑒。
論文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障礙;權益保障
1993年6月,在維也納召開紀念世界人權45周年會議上女性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組織提出了“女權即人權(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響亮的口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而廣泛影響。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并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進一步明確了全球婦女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應采取的行動。該次大會是聯合國舉行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際會議,對全球婦女事業以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也讓男女平等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但在一些大學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上“僅招聘男生”“男生優先”、“女生形象好、氣質佳”等歧視字眼卻隨處可見。大學生就業問題,特別是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上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好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關系著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民族的未來。
一、女大學生主要就業障礙及現狀分析
近年來,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不爭的事實,給廣大畢業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自卑、自負、焦慮、恐懼、急躁、挫折、依賴、盲目從眾、攀比、矛盾、僥幸、觀望等心理問題。探索合適的解決方法與對策,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就業能力、推動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有關資料顯示,女性就業總量雖然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女性和男性在就業狀況仍存在著顯著的落差,女性就業率比男性低11.4%。《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主要數據調查》表明中國男女兩性社會地位的總體差距和分層差距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女性就業率偏低,再就業困難。調查還顯示,女大學畢業生簽約薪資與專業對口率均明顯低于男生,意味著女大學生在就業上不得不通過接受較低薪資和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工作來實現就業,社會對女性仍有就業障礙存在。作者通過鄭州大學外語學院07級英語專業的畢業生的一份調查問卷得出,70%的女大學生認為在就業過程中感覺到有性別歧視現象的存在,只有30%的女大學選擇了說不清或者沒有。由此看來在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遭受的性別歧視依然很嚴重。最主要的就業障礙為:
(一)受性別歧視與偏見思想的束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還存在較重的性別差異觀念
(二)用人單位從其自身經濟利益出發不愿聘用女性,考慮到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和福利還必須由用人單位來承擔
(三)高校未根據女性教育特點開展與當前社會需求相符的專業
(四)現行法律法規對就業歧視規定的不完善
(五)女大學生自身定位錯誤,沒有相對成熟的人生與事業規劃。另外問卷統計結果同時表明,在求職和就業中性別歧視最嚴重的是民營企業,進一步說明我國在對民企男女平等的法律概念宣傳上仍顯不足。
二、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的危害
前聯合國事物總長在談到女性問題時指出“女性要面對的問題是世界的中心問題。女性權利的不完全實現,世界上越來越深刻的政治經濟問題就解決無望。”20世紀是科學技術巨大進步與自然環境的空前被破壞的世紀,人類無休止的從地球掠取資源,人類始終籠罩在饑餓與戰爭的陰影中,這就是所謂的以男性為主的社會結構發展模式。有句名言:“推動搖籃的手,也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婦女發展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未來。世界的進步如果沒有婦女參與發展,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難以想象的。2000年世界銀行政策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中高收入國家,婦女接受教育每提高一個百分點,人均收入就會相應提高三個百分點。男人和女人同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男性和女性的協調發展,以最優化的方式合作,才能充分發揮“動力”的作用,促進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社會全面進步。所以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男女平等的寄托,更是一個民族興旺的保證、一個和諧世界建立的基礎。
三、凈化就業環境,完善法律保護
盡管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來保護男女平等、禁止性別歧視,但在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仍時有發生。作者根據我國現行條件及法律法規內容,提出以下觀點:
(一)完善女性勞動者就業權的法律體系
首先確保有法可依。法律保護是最根本的保證,我國雖然已有這方面的現有法規,但可操作性不強。例如《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2條第1款規定“各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而對于哪些崗位不適合婦女,標準不明確。為此,應制定出臺詳細的細則,對婦女權益的方方面面進行規定,切實加強規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盡快完善立法、細化現有法律、增強法律約束力、明確就業歧視的判斷標準、建立反就業歧視機構、健全就業促進機制。
(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拓寬就業領域
充分考慮女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引導,提供一定量的適合女大學生的崗位,喚起全社會對于女大學生就業的保護與關注。在全國行政管理的層面上建立起保護女性平等就業的勞動管理機制,取消對女性的顯性或隱形限制,拓寬女性的就業領域。
為了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和質量,高校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調整課程的設置,不斷地更新教學的內容,使學生所學到的東西和市場、企業的需要緊密聯系起來。高校除了針對女性自身的特性和專業加強培養外,還應該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把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結合起來,不僅要培養女性人才的專業素養,而且要加強女性人才的職業技能的學習。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不僅具有足夠的文化素養、專業基礎,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就職的層次和待遇等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三)完善女性平等就業權的司法救濟制度
根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2條的規定,締約國政府需要檢討是否通過法院或者其他裁判制度保證那些禁止歧視婦女的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實施。根據《反就業歧視法》中應根據公約的要求,構建一個完整的對女性就業機會平等權進行保護的救濟機制。建立專門的職能部門來切實維護女大學生的自身權力,加強就業平等的宣傳,規范企業等用人單位的用人制度。在求職過程中遭受歧視的婦女,可提起民事訴訟并要求獲得相應的經濟賠償。
(四)加強女性維權意識的宣傳教育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女性維權意識的普法宣傳教育,以提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尋求法律救濟。婦聯等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權益保障作用,為廣大女性同胞提供法律咨詢和幫助。在維權方式和途徑等方面有所創新,如建立女性維權綠色通道,方便女性維護自身權益等。
(五)在市場經濟社會,一切企業都是向利益看齊,傳統的對女性的工作能力的偏見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勞動力市場,更重要的是女大學生在參加工作后不久就面臨著結婚、生育和產假等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在這期間誤工不說,企業還必須提供工資和各種福利,這勢必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所以在具備同等學歷或能力的人才中,企業更傾向選擇男性人才。所以,要加大行政機關的執法力度,在法律層面上對行政機關的執法的立法保護,做到有法可依。在具體的執法過程中,應該有詳細的操作標準。倡導用人單位建立誠實信用的婦女就業健康環境,支持引導守信行為,懲戒失信行為。建立激勵機制,用市場規則制約和淘汰違法企業,建立誠信的標桿。
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實現就業
實現女大學生的良好就業,不僅依賴社會的進步與法制觀念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女大學生自身素質。女大學生應積極尋找適合自己性格特點、專業技能、能力的工作機會,積極規劃自己的人生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高校應通過多種途徑開闊女大學生視野、塑造女大學生良好個性、鍛煉女大學生才干、激發女大學生潛能。女大學生應建立女性主體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培養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競爭力,有意識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女大學生還應拋棄舊觀念、舊思想,改變傳統文化對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建立起獨立的人格與精神支柱,不斷學習進步。
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越強,其就業預期越高。進入大學,人際交往能力強會影響到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并影響其自我評價。一個女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強,人際關系融洽,其在處理事情時就能游刃有余。通過與人交往,能獲取更多有效的信息,從而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就更加周全,獲得良好的評價,自信心更進一步提高。有研究還表明,擔任學生干部的女大學生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這與其能有更多機會鍛煉自己,在服務同學的過程中能施展才華并獲得同學老師的認可、自信心增強有較大關系[7]。
五、小結
政府和社會對女性就業的高度重視形成了女大學生就業的宏觀政策優勢,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質提高使女大學生就業具備了競爭優勢,而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不斷興起的新崗位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的發展優勢。
女大學生是我國社會建設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資源,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盡一切力量為女大學生的就業創造環境和機會,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