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從主持人“語用展現”談起
許芫顏
摘要: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播音主持專業教育在我國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各類院校對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卻并沒有根據媒介環境的變化而加以改變。本文基于主持人的“語用展現”對現今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提出幾點個人看法,以期進一步推動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改革,提高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即興口語;播音主持;教學改革
一、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發展歷程及課程設置現狀
始建于1954年并于1963年正式招收3年制播音專業學生的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是我國第一座培養廣播專業人才的學校,也是我國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及播音人才的第一所正規院校。10年動亂之后,北京廣播學院于1974年恢復辦學并招收2年制播音專業學生,1977年改為四年制本科。1986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又在杭州開辦了浙江廣播電視高等??茖W校(浙江傳媒學院前身),并開辦播音專業。而隨著廣播電視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2009年止全國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院校包括中國傳媒大學與浙江傳媒學院在內,有近130所。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計劃,基本上一直沿用“中國播音學”的理論體系 ,即:實行四年制本科教學,第一年進行基礎性學習,內容涵蓋普通話語音及發聲,第二年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內外部技巧的培訓,第三年開始偏向于學習廣播播音、主持及文藝作品的演播,第四年開始著手電視播音、主持及配音學習等。
隨著信息全球化的到來,廣播電視事業改革的進程也隨之加快,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出現主持人節目,就傳播方法而言也由傳統的“靜態傳播”逐步轉化為“動態傳播”,在節目中主持人語言更加貼近社會及應用。從被動“播稿”到主動“介入對話”,院校專業培訓也開始意識到主持人口語表達的能力在一個節目中的重要性,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老一批院校率先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增設了“即興口語表達”的課程,但是這門課程在本科教學中大約只有半學期的教學時間且并沒有一個統一的體系,開設課程的大部分院校沒有相應的培訓教材。在教學上,對學生“即興口語表達”的培養著重為單一性的新聞話題評述。
二、“即興口語”:節目主持人的語用展現
處于我國廣播電視高等院校龍頭地位的中國傳媒大學在播音、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中提出了:“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口號。且“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的培養定位一直被眾多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院校所沿用。很顯然,這個培養目標與高校的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矛盾。
“播音與主持藝術”是我國高等院校專門為培養播音員與主持人所開設的專業。由此看來在專業設置上“播音”與“主持”是一個并列關系。但在培養目標上卻將“播音”和“主持”化為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將“主持”確立為一種“無稿播音”,是播音的一個分支。既然“主持”是屬于“播音”的一種形式,何不直接將專業設為“播音藝術”?反而要將“主持”單獨提出呢?
我國播音界的前輩張頌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播音員應該涵蓋主持人”的觀點。隨后,更有學者對此觀點加以闡釋提出“主持式播音”以及“主持人節目播音”等概念。當然,對于“播音員是不是應該涵蓋主持人”我國學術界爭論已久。撇開前人的觀點,筆者認為播音員與主持人在節目中使用的語言形式就有著根本的區別,因此不應該將主持人與播音員混為一談。
白龍在張頌教授編著的《中國播音學》第三十七章節目主持藝術中提出了“主持人節目播音”的概念,并將其與傳統的播音進行比較,指出傳統播音在創作起點上是基于一篇稿件,主持人節目播音是依靠于一次節目;傳統播音在播音方式上是以播讀為主的錄播形式,主持人節目播音是以交談為主的直播形式;傳統播音在創作位置上屬于第三人稱的客觀評述,主持人節目播音是以第一人稱在節目中作為主導。由此看來傳統的“播音”主要是指播音員基于一篇稿件在節目中以第三人稱的身份進行的播讀。嚴格意義上講播音員在節目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應該稱之為“口頭形式的書面語”,所謂的“節目主持人播音”則是指:主持人在節目中以第一人稱作為主導為體現節目主旨、控制節目進程,所使用的一種以“交談”形式為主的交際性的有聲語言。根據“口語”概念的界定,不難發現這種“交際性的有聲語言”應歸為“口語”的范疇,主持人在節目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就是一種與“口頭形式的書面語”有著明確區分的“口語表達”。因此,筆者認為將“節目主持”定義為 “節目主持人播音”以及“主持式播音”都是不準確的。是一種對播音員與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語言使用認知上的偏誤。
為了進一步突出主持人在節目中“即興口語”的語用體現、化解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在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上的矛盾,筆者在這里大膽的將傳統的“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培養目標改為“有稿播音錦上添花,即興主持出口成章”。
三、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比重的重新分配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播音主持專業大多實行四年制本科教學,第一年進行基礎性學習,內容涵蓋普通話語音及發聲;第二年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內外部技巧的技能型培訓;第三年開始偏向于學習廣播播音、主持及文藝作品的演播;第四年開始著手電視播音、主持及配音學習等。雖然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計劃在教學內容上對學生四年的學時進行了合理分配,但在現今傳媒事業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多數學生在大三下學期會提前進入一線實踐,大四用于實習與畢業論文的創作。由此看來,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半左右。學習的內容又以漢語普通話聲、韻、調等語言基本功及語言表達的內外部技巧為主。而對于作為主持人“語用展現”的“即興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普遍情況卻是:相關課程少、開設時間晚、上課周期短。介于播音主持專業發展的現狀以及現今嚴峻的就業形勢,筆者認為應對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的內容進行重新安排與調整。
(一)增設思維訓練等方面的課程
書面文字可以深思熟慮后下筆、反復推敲后修改,而“口語”則是說出既定,瞬間即逝。如果說語言是思維的現實、是反映思維的工具,那么“口語”就是這種工具最為直接的顯現。由此看來,一個人“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與其思維能力的強弱有著是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思維影響“口語表達”而“口語表達”的發展推動思維的發展。思維訓練等方面課程的開設能夠幫助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具體節目中更好的生成具有個性特色的口語。
(二)加大文學類課程在整個教學中的比例
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是一種相對擁有“話語權”的角色,從社會大眾對節目主持人“雜家”的形容來看,主持人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應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文化內涵的缺失勢必會影響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溝通場域中口語表達的生成。雖然這種“文化缺失”在短時間內可以通過類似于“技術處理”的方式來彌補,但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不單單是節目形態和節目的操作形式有了近一步的改變,受眾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期待也在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主持人因為文化儲備的短缺而相繼感到在節目中力不從心。倪萍、楊瀾以及李佳明等央視著名主持才會相應的在自己事業的高峰期選擇了退出舞臺繼續深造。當然,術業有專攻,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并不能做到受眾心目中的“雜家”,但語言和文字是相輔相成的,文學內涵的積淀對于主持人在溝通場域中口語表達的生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應該加大播音專業教學中文學類課程的比例。
(三)將“演講與論辯”等應變能力訓練課程提前
應變能力是一種能夠對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作出快速反應的能力?!办`機一動,計上心來”就是對應變能力最通俗的詮釋。而這種面對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能力有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但更多的是經過快速思考過程之后作出的某種決策。應變能力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溝通場域中口語生成的關鍵,在突發狀況下的“信口開河”不但會將主持人本身推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界更是在無益于整個節目的制作與發展的情況下給受眾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應變能力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溝通場域中口語表達生成時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但多數高校將“演講與論辯”等培養學生應變能力的課程放置于大三階段,對于即將走入一線實習的學生來說,這類課程開設時間太晚,應將其提前至大一下學期,并連續講授一學年。這樣能使學生在“演講與論辯”這類培養其應變能力的課程中得到更多的實踐與鍛煉,走入一線后才能擁有更好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1]張瀟瀟,譚天.論我國節目主持人培養模式改革[J].現代傳播,2007(6).
[2]馬欣.對當前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的思考[J].現代傳播,2009(3).
[3]韓菊.廣播電視專業化與播音主持教學[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2(9).
[4]姜楠.在播音主持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學習和積累[J].今日南國,2008(12).
[5]敬一丹.提高播音員與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J].聲屏世界,2006(6).
[6]金重建.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淺探媒體即興口語表達的能力培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99(3).
[7]倪琦珺.主持人如何提升即興口語表達能力[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