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等教育教學服務質量實證分析
李磊
提要高校教學服務質量是高校教學服務特性滿足學生需求的程度,是高校學生在接觸教學服務的真實瞬間對于服務水平的感知。高校教學服務質量的評價包括高校教學設施、高校教職員工、高校教學管理和高校教學實踐四個維度、17個指標。我們使用隨機取樣的方法,到山西省的幾所高校做了調查,用SPSS17.0軟件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最后根據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方法。 關鍵詞: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服務 一、研究的問題 教學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由高校最終的根本使命所決定的。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有了教學基礎,才能進而發展科研與服務,并不斷促進這兩大功能的培養和發揮。 然而,近年來在山西省高校中出現了一種有目共睹的現象:高校之間層次相同,面對的政策環境、師資狀況、硬件條件等客觀因素不相上下,但是在教學質量上卻存在較大的懸殊。高校教育教學服務質量問題會影響高校輸出的人才的質量,進而影響科教興國的戰略,同時也會影響社會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因此,本文將學校管理、師資、學生認知和教學硬件設施作為因變量,通過因子分析和實證研究,對山西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服務質量進行調查研究。 二、調研設計 1、調查問卷的設計。高校教學服務質量是高校教學服務特性滿足學生需求的程度,是高校學生在接觸教學服務的真實瞬間對于服務水平的感知。它是一個多維概念,也就是說高校教學服務質量包括多個要素的感知。在進行深入的文獻研究之后,我們提出了研究初案,經過調查后最終定稿。在問卷中設計了17個問題,直接測量了高校教學整體服務質量。問卷采用了李科特尺度法,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 2、調查對象。高校擴招政策推行后,山西的高校招生人數迅速擴大,高校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教學場地、實驗室及其他設施沒有按照相應的比例進行增長;教師教學工作量增大,教師的科研和進修相應減少;大班集中授課,師生交流減少;專業課程設置與學生和社會需求的不對等。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著山西高校教學服務的質量。已知山西省主要代表高校為老八所,因此我們調查的對象主要在這幾所學校里展開。我們通過分層抽樣,一所211學校(太原理工大學),兩所綜合性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一所文科性大學(山西財經大學)。 3、調查方法。2010年6月,通過隨機抽樣將調查問卷發放給4所高校的在校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每所高校50份問卷,平均回收率為99%。 三、數據分析 1、因子分析。本研究用SPSS17.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KMO樣本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Kaiser給出了一個KMO的標準:0.92、建立教學質量評估模型。運用SPSS17.0軟件設置Factor Analysis的Scores選項的Regression(回歸因子得分),根據回歸算法計算出來以上的因子得分函數的系數,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數模型: F1=0.081x1+0.079x2+0.138x3-0.044x4+0.013x5+…+0.078x16-0.092x17F2=0.012x1+0.014x2-0.129x3+0.265x4+0.160x5+…+0.023x16+0.0335x17F3=-0.019x1+0.005x2-0.007x3-0.004x4-0.018x5+…-0.049x16-0.132x17 注:xi表示17個因子(評價指標)對應的期望值。 將對應的均值分別代入以上函數模型中,可以得到: F1=2.42 F2=2.64 F3=3.99 本次調查采用了李克特五分制的尺度法:5分為A,4分為B,3分為C,2分為D,1分為E。A代表非常好,B代表比較好,C代表一般,D代表比較差,E代表非常差。 第一個因子(即F1)得分為2.42,表示Q3、Q13、Q14等指標比較差。 第二個因子(即F2)得分為2.64,表示Q10、Q12、Q17等指標比較差。 第三個因子(即F3)得分為3.99,表示Q11、Q15等指標比較好。
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