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唐夢婷 楊紹林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然后從兩個方面提出了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策略:轉變教學觀念,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領域。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素質;教育
一、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1、素質的內涵
所謂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比較穩定的基本品質,它是能夠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為個體的一種行為表現。素質教育,就高等教育來說,就是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具體而言,素質教育應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及專業技術業務素質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是方向、是先導,應放在首位;文化素質是基礎;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是條件;專業技術業務素質是本領。
2、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環境藝術創造的關鍵在于構思,構思是其設計創作的靈魂。作為一個合格的環境藝術設計師,要養成勤于構思的良好習慣。通過四年的大學學習,學生應該把握“由外到內”和“由內到外”進行構思的方法,使其設計對象的外部環境、現場條件、空間布局 與其使用功能、技術、經濟、美觀要求等能有機結合,并能在繁雜的設計關系中,化不利的制約條件為有利的構思契機,從而激發出設計創作的靈感。同時,能夠運用歷史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形態和文化特征,對其設計對象進行“歷史文脈”與“文化意境”方面的構思。第三,能從結構帶來的空間形象及其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以及技術特征等方面來進行設計構思。第四,能利用設計藝術形式美的創作規律,創造出有時代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形象。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是其設計的本質與主體。一個合格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在幾年的設計學習中,一定要掌握從環境空間設計入手的藝術設計手法,由淺入深地了解與把握其設計的規律與手法,使之表達的設計對象,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環境空間藝術設計作品,而不至于使設計對象的表達語言被異化。從這一點來說,每一個設計師都必須明確其所表現的所有內涵都是圍繞環境空間藝術設計來展開的。
人類生活在不同類型的建筑所限定的空間場所之中,而環境藝術設計師是依靠形象來塑造空間的,因此,一個合格的專業設計人才,要具備對環境空間中各種類型的形象都應具有敏銳的分析與觀察能力,以及好的記憶能力。
當今世界,各種信息與資料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空間。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專業設計人才來說,要善于準確發現信息、選取信息并為自己所用。而善用與選取信息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大量積累與獲得信息及知識的基礎之上,因而一個合格的專業設計人才要勤于閱讀與收集信息資料。
一個合格的設計師,必須具有能用“圖示語言”來嫻熟地表達設計構思意圖的能力。這就需要設計人員能夠熟練掌握徒手畫、工具畫、污染圖與繪圖,以及制作設計模型等方面的設計意圖表達技能,并且能夠較好地掌握設計藝術的形式美學規律,這樣才能創造出設計師心靈中美好的藝術形象。
二、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實現這樣幾個大的轉變,由過去比較封閉的辦學模式向開放型辦學模式轉變,與社會接軌,與市場需求接軌;由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中心向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方向轉變,形成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設計教學新形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科技、環境、能源、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更新與探索。高校設計教育還應從過去單一的學科發展向學科群的方向轉變,以發展交叉學科與發揮多學科的優勢;對學生的培養應由過去重視設計技能和表現技巧的建筑設計教育觀,向綜合型藝術設計教育,即重視設計技能和表現技巧的培養,加強和環境藝術設計師所承擔的各種社會職能的學習方向轉變。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培養也應由重知識的傳播,逐步轉變為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重學生個性與素質的培養;往日那種熏陶式的設計教學形式也應逐漸向理性與熏陶式相結合的教學形式轉變。
2、拓寬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領域
在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以促使學生明確在境藝術設計上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學習能力和責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能力和責任感,才能夠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學到新本領,也才能對社會負責、為大眾服務。
[1] 孔源.高等學校校園綠地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 2009.
[2] 高宇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模塊化教學的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