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傳播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設計研究
李梁
論文關鍵詞:信息傳播理論;思想政治課理論;多媒體教學設計;編碼決策
論文摘要:從信息傳播理論的視角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種“點對面”的信息傳播活動和過程。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將教材信息內容編碼為各種形式的符號傳送出去,學生對接收的符號進行譯碼,理解教材所表達的信息內容。教師對教學信息內容進行正確、合理的編碼傳遞,分析影響編碼決策的因素,化解編碼的障礙,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借助計算機,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享、共識、認同、踐行的活動和過程。本文從信息傳播的視角,運用傳播學和信息科學的理論,借鑒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方法,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設計的思路和路徑。
一、基于編碼與譯碼的信息傳播模式
從信息傳播的視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我們開展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把它作為一個信息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信息傳播作為一個過程存在,實際上是由眾多回路、多層網(wǎng)絡組成的復雜傳播模式。簡化起來,則基本由信息源、教師、信息內容、編碼、媒介、譯碼、學生、反饋和效果等要素構成。從信息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信息的傳遞和接收是一個編碼與譯碼的過程。編碼是基于傳遞方式的要求,把信息內容轉換成符號形式,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排列成為一定的序列。編碼過程就是信息內容符號化、符號排列的過程。用信息傳播理論的方法對教學過程作一番考察,旨在啟發(fā)我們從多側面揭示教學過程的內在機制及其規(guī)律性,以深化我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的認識。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過程發(fā)起者的教師要根據(jù)一定目的,從信息源(包括教材)中挑選相關的內容進行傳遞。在確定了傳播內容之后,教師還要通過多媒體課件把信息內容轉化為適宜于傳播媒介和能夠使學生接納和理解的各種符號(文本、圖像、視頻等),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認知—表述過程,即信息內容符號化的過程,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編碼”。學生要把接受到的符號重新還原為信息內容,以便得出它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表述—理解過程,即符號還原(解讀)的過程,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譯碼”。如果符號沒有辦法還原,信息內容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信息傳播就會中斷。如果傳遞的信息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引發(fā)其認知、情感等需求,學生一般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內容進行譯碼接受。學生在接收教師發(fā)出的信息內容后所作出的反應過程,我們稱為“反饋”。從理論上講,沒有反饋的傳播是不完整的傳播。
二、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收與接受模式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把握他們的信息接受模式非常重要。從傳播學角度看,學生在教師傳遞信息的刺激下,產(chǎn)生了選擇性心理。其中,選擇性注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傳向學生的通道上的第一關。當今大學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選擇性。他們大多在“讀圖時代”成長起來,對視覺的敏感多于文字,因此,視覺上具有差異性的東西最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嘴巴和黑板(聲音和板書)、表情和形體等教學媒介向學生傳遞信息,能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這對當今大學生來說,信息內容的表現(xiàn)形式比較單一,信息刺激的強度、對比度、重復率、新鮮度等相對有限。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選擇性注意的關聯(lián)度和強度。
學生在信息的刺激下接收了該信息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jīng)接受了該信息的內容,學生還要面臨選擇性理解這一關。傳播不是教師傳遞意義,而是學生“引出”意義,引出意義越接近傳遞意義,傳播的效果越好。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及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因此,了解當今大學生的需要、情緒、經(jīng)驗、挫折以及價值觀念等因素,了解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理解這一特點,將有助于提高師生關于信息溝通和傳播的自覺性。接收體現(xiàn)在選擇性注意,接受則反映在選擇性理解與選擇性記憶。影響學生對信息接受的選擇性記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在傳播通道上設下的最后一關。選擇性記憶在記憶信息的傾向性上不僅受學生的需要,學生對信息的態(tài)度、情緒等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信息傳播的環(huán)境、形式、強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是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條件,運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教學手段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使教學內容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短時間內以直觀、生動的形象,有聲有色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吸引和感染學生。
三、多媒體教學設計的編碼決策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傳播中,教師作為傳播過程的控制者,發(fā)揮著傳播效果定向作用的重要機制。教師編碼知識、能力、水平的多少、強弱、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符號解讀、意義接收和接受,其發(fā)揮的作用會對傳播活動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在現(xiàn)實的傳播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信息內容實際上有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第一種是教材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實際信息內容;第二種是多媒體課件客觀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第三種是學生對符號進行譯碼所認知的信息內容。我們以教師編碼是否正確與學生譯碼是否正確為劃分依據(jù),分析信息內容的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可以得出下列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教師編碼正確,學生譯碼正確;第二種情況是,教師編碼錯誤,學生譯碼錯誤;第三種情況是,教師編碼正確,學生譯碼錯誤。學生譯碼是否正確關鍵在于教師編碼后能否與學生實現(xiàn)語法層次上的知識共識、語義層次上的經(jīng)驗共享和語用層次上的價值同義。下面分別對不種情況加以說明: (一)第一種情況:“一傳即通”—編碼正確而且譯碼也正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材文本信息內容,傳遞給學生的思想、理論和觀念,與所選用媒體符號客觀上所表示的信息內容,正好是教師想要傳遞的思想、理論和觀念,即編碼正確。教師想要傳遞的思想、理論和觀念,被學生完全正確地認知和接受,即譯碼正確。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編碼、譯碼都是正確的,從而保證了教材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實際信息內容與多媒體課件客觀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相一致,并且多媒體課件客觀上所表達的信息內容與學生對符號進行譯碼所認知的信息內容相一致。根據(jù)信息一致且具有傳遞性的特點,所以,教材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實際信息內容與學生對符號進行譯碼所認知的信息內容相一致。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傳播過程及其效果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在現(xiàn)實的傳播活動中,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不是以常態(tài)出現(xiàn)的。
(二)第二種情況:“傳而不通”—編碼不正確并且譯碼也不正確
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播過程及其效果中,屬于無效的狀態(tài)。對教師來說,出現(xiàn)“傳而不通”的情況可能與下述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是錯編和誤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傳播活動中,學生現(xiàn)有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狀況,是教師實施傳播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因此,教師在制作和傳遞符號時,腦海里應該有一幅學生的“圖像”。一般來說,教師是根據(jù)這幅“圖像”來選擇其傳播的內容、媒介、手段與方法的。教師要想達到有效傳播效果,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研究,內容涉及學生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屬性,即價值觀和統(tǒng)計學上的屬性,’人格、性格特點及其自信心等。只有這樣,教師得到的“圖像”才有可能真實、完整和清晰,否則,“圖像”失真就導致傳播效果的失效。
二是教師可信性要素。可信性要素主要涉及兩個要素,第一是教師的信譽,包括是否真誠、客觀、公正等品格條件;第二是專業(yè)權威性,指教師對特定問題是否具有發(fā)言權和發(fā)言資格。這二者構成了可信性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因此,對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師來說,其自身素質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效果。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以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正確有效的傳播。
(三)第三種情況:“傳而半通”—編碼正確但譯碼不完全正確
這種情況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及其效果中屬于最常見的情景。這種情況通常有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學生只接收了符號(多媒體課件)的表面意思而沒有接受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
這里,符號(多媒體課件)的表面意思屬于信息內容的語法和部分的語義層次,它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屬于語義層次的深層結構和語用層次。如傳播者在闡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把握了和諧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時,受傳者可能只是理解到“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等信息內容的語法和部分的語義層次;至于“堅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權、主動權、話語權”“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整合和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囚等在語義層次的深層結構和語用層次上,由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則沒有接受和領會。
第二種類型是,學生只接收了局部的意思而沒有接受符號(多媒體課件)所表達的整體意義。
這里,學生只接收了局部的意思主要是認知層面上的效果。學生在接收傳播后必然會出現(xiàn)一定的反應,從傳播的效果這個角度看,學生接受信息及其效果的大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教師把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用于學生的知覺和記憶系統(tǒng),引起其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內容構成的變化,屬于認知層面上的效果,即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第二,作用于學生的觀念和價值體系而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屬于心理和態(tài)度層面上的效果,即對社會主導價值的內化與維護;第三,這些變化通過學生的言行表現(xiàn)出來,即成為行動層面上的效果,即社會行為范式或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三個層面,第一、二個層面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內化”,即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或在其他社會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guī)范并轉化為自己的個體意識,也是個體不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jù)的過程。第三個層面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外化”,即學生將個體意識轉化為良好行為,并多次重復良好行為使其成為行為習慣,產(chǎn)生良好的行為結果的過程。這些層面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效果形成的不同階段,從認知到態(tài)度再到行動,是一個效果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
當今社會,多媒體計算機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已經(jīng)起到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傳播媒介作為教育手段,不僅是教育行為得以發(fā)生的前提,也是衡量教育發(fā)展過程的最重要的測量器。多媒體以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強大的交互功能、巨大的存儲容量,給傳統(tǒng)教育帶來了方向性的革命,引起了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