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析超高層及高層建筑的造型設計
劉惠佳
超高層及高層建筑在一個城市中往往相對本身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意義,其不僅反映了一個城市物質經濟發展水平的程度,還能表現出該地區的精神和審美標準取向。高層建筑的造型設計在整個設計過程不再僅僅是配合功能,而是與建筑功能一樣重要。意大利建筑師奈爾維(p.l.nervi,1891—1979)指出:“一個技術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藝術上效果甚差。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卻沒有一個從美學觀點上公認的杰作而在技術上卻不是一件優秀作品的。看來,良好的技術對于良好的建筑說來,雖不是充分的,但卻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币簿褪钦f,一個優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同時在其技術性和美觀性上都能達到很高的要求。在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可以從它的審美效果上體現出來。優秀的作品必須具備技術和藝術兩方面的高品質,即建筑的造型、功能、結構三者之間的完美結合同時需要兼顧與環境的統一及人的心理。本文試分析從平面功能層面、結構穩定層面、環境心理層面對超高層及高層建筑體型設計的影響。 一、 平面功能對超高層及高層建筑體型設計的影響 超高層及高層建筑和一般建筑物比較的話,平時的垂直荷載、地震影響與平時以及暴風時的水平荷載就相對變得非常大起來,為了使高層上下方向的質量、剛度、強度的分布均勻,就要盡可能的避免各層平面形狀激烈變化,力求均一化。 有文獻資料指出,合理的選擇樓層建筑平面形狀,能顯著降低風對高層、超高層建筑的作用。對于采用邊數較多的正多邊形、圓形、橢圓形建筑平面的高層、超高層建筑,同采用矩形建筑平面的高層、超高層建筑相比,風載體型系數大約可減少20%以上。 因此,超高層及高層建筑平面布置的理想狀態就是選用合理的平面形狀、功能相對簡單,上下層空間盡可能統一,結構體系貫通。 但是近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業主對建設目的的主觀需求不斷提高。單純的滿足基本功能的使用已經不能達到建設要求。平面布置時,空間日趨豐富,功能日趨復雜。很多高層建筑底部需考慮設置大型中庭共享空間或大空間(影院、劇場等),由于上部與下部在功能性質上有所區分,在中間層改變支撐結構的位置甚至體系的轉換(商住樓)。在滿足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同時需兼顧建筑在城市中獲得良好的“易識別性”和“獨特性”。總體來說,在現今我們對超高層及高層建筑平面布置過程中,我們需要處理好功能的使用性,結構的穩定性、空間的豐富性、形態的美觀及獨特性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夠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盡可能減少或避免體型完全是使用幕墻體系塑造,擺脫主體與體型脫節的尷尬局面。 二、 環境心理對超高層及高層建筑體型設計的影響 1、使用者的舒適 對于高層辦公建筑,創造舒適、健康的空間環境是永恒的話題。依此觀點,意味著需要在建造中對自然環境施加最小的影響,使建成的環境與生物圈的生態系統融為一體。目前,把綠化引進室內已成為一種時尚,樹木、花草能調節空間中光和影,提供幽靜的場所,使人精力充沛。隨著中庭與高層建筑的結合,打破了高層建筑內部空間的封閉與單調,近年來又出現了在高層塔樓的中間開敞空間進行綠化,沿高層的外表面布置不同深度的過渡空間,用于遮蔭、綠化。較大的空間可有效降低空間封閉對使用者的壓迫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內部小環境,配合空調系統使室內空氣對流更加自然。